畢竟宰相最大的職責,是維持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成為帝王和官員之間溝通的紐帶,這個紐帶總不能永遠站在帝王這一邊吧。
努力定下心神,壓下心頭的惶然,章惇制止了政事堂內諸位宰相的議論。
“我等踏實做事便是,其他的事,自有官家決斷,石仲先死了,三法司和皇城司會查清楚前因后果,我等現在要做的,是控制朝堂的輿論,維護官家的名聲。”
“今日始,但有朝臣上疏諫議石仲先之死,奏疏一律壓下。”
…………
石仲先的死,不到一個時辰便傳遍了汴京。
仍如往常一般,民間百姓純粹看個熱鬧,他們不了解因果,只覺得朝廷的熱鬧太好看了,于是街頭巷尾,青樓勾欄,無數百姓商賈多了一樁談資,僅此而已。
但對朝臣們來說,石仲先的死無異于一顆核彈引爆。
不明真相的朝臣激憤起來。
石仲先是自盡的,憤然撞宮門而死,但他為何而死?
要反思啊!
當然是因為官家一意孤行,非要施行方田均稅法,此舉破壞了大宋朝野的平衡,動用朝廷的力量清查天下田畝,各地豪強地主人心動蕩不安,大宋原本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天下人心背離,后果很嚴重。
石仲先正是因為看到了惡劣的后果,卻苦諫官家而無果,悲憤之下才會在宮門前自盡。
說到底,這是官家的責任,是他的昏聵,導致了石仲先的死,官家害死了一位忠臣!
果然如趙孝騫所料。
石仲先的死,已將他釘死在“昏君”的恥辱柱上。
當天,無數朝臣奮筆疾書,上千道諫議奏疏飛進政事堂,朝臣們紛紛指責官家昏聵,不納良諫,而致忠良為國仗節死義,這是官家的錯失,是對大宋社稷犯下的極大的錯誤。
朝臣們不僅上疏指責,甚至還要求官家下罪己詔書,為石仲先正名,給死去的忠臣一個交代……
一時間,趙孝騫竟被千夫所指,各種指責怒罵,流言蜚語滿天飛。
幸好章惇提前做出決斷,將所有朝臣的奏疏全部壓下,朝臣們的議論聲到了政事堂便截止。
福寧殿內,趙孝騫面沉如水,臉色一片平靜。
外面的聲音,他不是沒聽到,手握皇城司這個特務機構,怎么可能不知外面的輿論是何等的激烈。
但趙孝騫仍舊視而不見。
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做人已不必太世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覺得是對的事情,必須堅持到底,無論外人說什么,都不能左右他的決定。
這點定力都沒有,當什么皇帝,不如當牛馬算了,領導說什么就是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