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趙孝騫對蔡京的印象沒有改變。
當年認識蔡京時,趙孝騫就知道,這家伙是個典型的政治投機主義者。
也就是說,蔡京這種人是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的,他不像王安石,蘇轍,不管他們堅持的新政或舊法是對是錯,但是他們至少堅持了,而且一直在堅持。
他甚至都不像章惇,章惇雖然性格耿直,心胸不大,可章惇也在堅持繼承王安石的遺志,盡力地推行,信念一直不曾改變。
蔡京不一樣。
他只在乎權力,為了得到權力,他可以是新黨,也可以是舊黨,他可以擺出任何姿態來迎合權力的需要。
別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實蔡京也差不多。
只要榜一大哥給他刷嘉年華,他可以給大哥來一段風騷的擦玻璃,大擺錘。
趙孝騫能一眼看清蔡京的本質,當然不是因為趙孝騫有多敏銳的目光,而是他前世在史書上看到過,所以知道蔡京是個什么德行。
前世的他,在史書上讀到蔡京的生平時,不過是以一個后人旁觀者的角度,史書上說他是奸臣,那么他就是奸臣,無所謂,他是忠是奸,跟自己一個月三四千工資的牛馬有何關系?
不過這一世,當趙孝騫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向下俯視蔡京時,他有了跟史書上不一樣的見解。
大宋朝堂,其實不存在所謂的“忠奸”。
或者說,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時代的政治需要不同,忠臣和奸臣待的位置也不同。
朝堂是不可能沒有奸臣的,正如太極分陰陽一樣,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誰敢想象滿朝文武全都是正義忠直臣子的畫面?
滿朝全是奸臣,王朝必然已到了亡國的邊緣,同樣的,滿朝全是忠臣也會很快亡國。
忠臣沒有了奸佞的制衡,所謂的“正義”會無限放大,然后正義就會扭曲為邪惡。
對蔡京這種投機者,趙孝騫以前是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以前的趙孝騫不是皇帝,他的權力沒那么大。
所以他需要的政治盟友首先立場要堅定,人品要靠得住,這樣的盟友才值得信任,蔡京無疑是不合格的。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如今趙孝騫已是皇帝,那么他就要換一個角度看人看事了。
奸臣當然也能用,而且用得好的話,奸臣發揮的作用會比所謂的忠臣更大。
章惇算忠臣嗎?或許也算吧。
但這位忠臣并沒有給趙孝騫治國帶來多少便利,反而因為章惇政治態度的左右搖擺,讓有些事情變得更復雜,更麻煩。
趙孝騫要做的事,要推行的政策,僅僅只到宰相這一層級,就推行不下去了,我要這宰相有何用?
蔡京不一樣,趙孝騫知道他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這個“不擇手段”,自然也包括無條件地執行趙孝騫的每一道旨意,因為蔡京很清楚,是誰給了他權力,誰能一句話奪走他的權力。
如今的大宋朝堂上,正是趙孝騫推行落實新政的關鍵時期,天下政令必須要按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踏實地發展。
這個重要的時期,趙孝騫實在太需要一個對他言聽計從的宰相了,而不是宰相帶頭跟他搞對抗,暗戳戳地阻礙他的計劃。
章惇,顯然已經不符合他的期望,到了該退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