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間變了天,大宋君臣都神神秘秘地忙著什么,趙孝騫每天主持政事堂和樞密院的型朝會。
調兵,籌糧,準備軍械甲胄戰馬,文官和武將從福寧殿進進出出,每個人都是行色匆匆。
一個國家籌備一場戰爭,是不可能像旅行一樣走就走的。
整個國家機器運轉起來,從決定征戰到軍隊出發,這期間不知要經過多少籌備工作。
一旦戰事開啟,國內所有的大事務都必須為這場戰爭無條件讓路。
天大的事都只能等戰爭結束后再。
這幾日,朝堂君臣都處在一種疲憊卻興奮的狀態下,每個人像上足了發條的機器,不分晝夜地忙碌著。
而消息終究還是瞞不住,漸漸地擴散開來。
政事堂和樞密院各方大佬們的忙碌,局外人最初看得一頭霧水,只不過如此大的事,是不可能保密的,很快整個朝堂都知道了官家的決策,于是朝堂炸了鍋。
當朝臣們得知大宋即將與遼國聯手滅西夏時,大家的反應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萬眾一心,滿朝振奮。
相反,消息傳開后,朝堂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甚至有人激烈反對。
反對的理由很繁雜,有的是“師出無名”,此為“不義之戰”,必遭天譴。
也有的指責趙孝騫無故興兵,違背道德,西夏早已對大宋稱臣,使臣每年按時朝賀,大宋沒有理由對西夏妄動刀兵。
還有的從國力的角度反對,近年大宋連年征戰,國庫早已空虛,如今官家又要發起滅國之戰,若能速戰速決尚能接受,若是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拖上三年五載,那時西夏還沒滅國,大宋的國庫先被拖垮了。
各種各樣的反對聲音傳到政事堂,再傳到趙孝騫的耳中。
趙孝騫全然置之不理。
每個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
站在臣子的角度,他們只看到了弊端和風險,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此戰將會收獲巨大的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卻仍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既如此,為何不試一試?
汴京各方大佬和官員在籌備出征事宜的時候,趙孝騫卻犯了難。
出使遼國的蘇轍已經在路上了,不出意外的話,蘇轍應該是快馬加鞭朝遼國上京猛趕。
汴京各官署朝臣忙著籌備糧草軍械戰馬,樞密院在商議決定戰略戰術,推演戰爭的結果,政事堂在調動平衡舉國的資源,力求國內的所有資源盡量朝這場滅國之戰傾斜。
可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趙孝騫卻還是沒能解決。
那就是軍隊主帥的問題。
全國的褲子都脫了,他這里還沒找到娘們兒,像話嗎?
大宋的將領不少,哪怕是曾經趙孝騫麾下的將領,也有不少能征善戰的。
但將領是將領,主帥是主帥,這是兩碼事。
趙孝騫所認識的武將里,大部分人都只能為將,不可為帥。
指揮幾千人,跟指揮幾萬人,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別看如今大宋有天下無敵的火器,覺得這場戰爭沒什么懸念。一旦產生了這種輕敵的念頭,那么距離兵敗也就不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