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太和殿。
元帝一來,司農寺卿就出列匯報各地的紅薯與土豆的種植情況。
“陛下,京城附近的州縣都響應朝廷的號召積極種植紅薯和土豆,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畝數也未曾遞減。”
司農寺停頓了一下,“但其他偏遠的州縣,紅薯和土豆的種植情況堪憂。
許是當地官府宣傳不到位,許是百姓有所擔憂,種植紅薯和土豆的農戶寥寥無幾。”
元帝眉頭緊鎖,眉頭微皺,“傳朕旨意,讓各偏遠州縣官府加大宣傳力度,務必讓百姓知曉這兩種作物的好處。
這一季百姓不敢冒險嘗試種植新作物,朕可以理解。但下一季,百姓若是還沒有種植紅薯和土豆,那他們的官就不用當了!”
這時,禮部尚書出列道:“陛下,可讓地方官員以身作則,先在自家田地種植,做出表率。
百姓見朝廷官員都種植新作物,或許會放下心中的擔憂。”
元帝點頭,“此計可行,地方官員若不照辦,嚴懲不貸。”
江尚書接著說道:“陛下,可許下承諾,百姓若種植紅薯和土豆沒有收成,官府會給予一定的錢糧補貼,打消他們的顧慮。”
“此計也可,兩位愛卿的計策一同實施,戶部盡快擬出補貼方案。”
“諾。”
元帝目光堅定地說:“朕定要讓紅薯和土豆在我大元各地生根發芽,讓百姓都能吃飽飯。”
眾臣齊聲道:“陛下圣明。”
這時,外面傳來一道洪亮的聲音,“陛下,吐蕃的使臣隊伍已經行至城外三十里地。”
自大夏出兵東突厥后,原本還計劃來夏的新羅、高句麗、百濟等外邦使臣通通來信表示有事來不了了。
元帝和文武百官都知道,那些外邦使臣不是有事來不了,而是怕大夏敗給東突厥,大夏淪陷,危及自身安全。
西域的使臣也在內亂結束后,留下求學的學子,便也找理由回去了。
阿依木和阿依娜姐妹倆在中元節過后,隨裕王到封地上生活了。
現在過得怎么樣,不好說。
元帝聽到殿外禁軍的通報,很是意外吐蕃會如約而至。
大夏之前雖然沒有收到吐蕃的來信,但大家都以為吐蕃也和新羅那些外邦一樣,不會來了。
見元帝遲遲沒反應,左相出聲提醒道:“陛下,吐蕃前來,我朝應當派人前去迎接。”
聽到這話,元帝回神說道:“鴻臚寺卿,江月漾,你們速帶人前去迎接。”
“臣遵旨。”兩人應聲退出大殿。
待兩人走后,元帝又命禮部的太常寺準備設宴款待等事宜。
有一將軍出列說道:“陛下,吐蕃人向來好比武,不如準備一場擂臺比武招待他們?”
“仇將軍,你提議比武招待他們,是想找回場子吧?”說話的官員,聲音里帶著濃濃的笑意。
“是又如何?”
上次吐蕃訪夏的時候,提出和大夏的將士比武,仇將軍自信上場比試,結果不敵吐蕃的勇士,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