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那就是土地里的壟和溝,是可以在兩季作物種植之間互換的。每季耕種完畢之后,將土地重新耕種一遍,壟就變成了溝,溝就成為了壟。
這樣就可以做到盡管土地上一直在種莊稼,但壟溝輪流交換讓土地變相的得到了休耕機會。
既不耽誤種植莊稼,也盡量做到了少傷土地肥力。
生姜種植除了肥力以及打壟之外,在地里種的時候還有幾個參數。間距、行距、以及深度。
間距就是每株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在30cm左右,而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是40cm,深度大概10~20cm左右。
手上也沒個度量衡的工具,寒枝只能憑著感覺來,好在稍微長一點或者短一點,對生長的影響沒那么大。
姜地昨晚才澆過水,一夜過后依然保持著濕潤,這個狀態剛好。
族人們按照寒枝的叮囑,在隴上挖出一個個小坑。寒枝則和小伙伴們拿著用竹子做的長柄工具,挖出竹筐里的熟肥,一個坑里放一勺。
放好底肥后再拿出發芽的生姜,芽苗朝上一個個摁進坑里,一個坑里種一顆就行。
種好的生姜再稍微澆一些水,這個叫定根水。生姜的初步種植,就算好了。
三分地,一個上午都不用就種完。種完地族人也沒走,而是繼續站在邊上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
栗站在田邊,愣愣的看著這片生姜地。
因為寒枝覺得栗有成為種地大佬的潛質,所以只要是關于種田的各種事項,都巨細靡遺的告訴她。也因此種姜全程她都一步不落的跟著學習。
只是一片小小的姜,種植起來就有這么多的步驟。而寒枝還說這只是開始,后續如果不精心照料繼續追肥,等到秋天,她們很有可能連種子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栗回想起以前族里那種種植方式,和寒枝這種比起來,簡直已經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了。
這樣種地,最后的收獲一定是好的吧?她想。
雖然此時的姜才剛種下,最后的收獲到底怎么樣還沒有人知道,但是女媧氏上下依然一片歡欣喜悅。
這是寒枝帶著她們搬到這里之后,親手完成種植的第一塊田地。
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深遠而又重大,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作物是否豐收這一結果層面。
土地自此可以成為她們的立身之本,她們擁有了廣闊的平原,可以創造肥沃的土地,收獲無數的作物,而不需要再擔心吃光了這一片的食物,被迫遷徙。
豐收尚未來臨,但族人似乎已經看到了這片地里的姜蓬勃生長的樣子。
除了姜,再過半個月,就該種植山藥了。
山上的野山藥已經開始陸續發芽,不能再挖。另外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長不了多少,并不是今年挖明年就又能收獲。
如果是這樣,那寒枝也就懶得種了,每年秋天組織人進山挖就行了,把種山藥的人手時間都空出來干別的。
她帶人挖山藥的時候經常會挖到頭看著粗細還挺正常,但是一直往下挖也不會變粗的山藥,這種就是生長年份太短,沒長成呢。
野生產量太不穩定,想吃飽飯,只能人工種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