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已經看見了遍地的野稻植株。
不同于后世家稻直立生長的植株體型,野稻是匍匐在地上的,個頭瘦小。
葉子是線形,邊緣與中脈粗糙,花期已過,枝頭已經掛上了穎果。
寒枝蹲下身,扶起一棵野稻,數了數稻穗上掛的稻子。
十三顆。
后世一串稻穗上大概會結120到200顆稻子。
而理想情況下,一個優質的雜交水稻種子在穩定的生長條件下,有效分蘗可以分蘗到15根左右,每個穗子的谷粒在170顆左右,這樣計算下來,大約是2550粒稻米。
和后世這些經過了幾千年培育的優良品種比起來,此時的五谷之首,實在是太過于弱小了。
它們匍匐在沼澤的泥巴地里,種子頂端長著長長的芒,這是為了防止鳥兒吃掉它們。
野生稻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種子非常容易掉落,熟一顆就掉一顆,埋藏在泥土里面,這也是為了更好的繁育后代。
就是這樣矮小瘦弱、谷粒干癟、毫不起眼的作物,依然被先民們敏銳的捕捉到了它的可食性。
幾千年的栽培歷史中,經過不斷的傳播改良,一步步登頂,最終成為夏國的水稻、玉米、小麥三糧之首。
作為一個吃了幾十年稻米的人,如今終于見到了稻米的祖先,寒枝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激動的。
但是再激動,現在也是不能采摘野稻的,還是要等到秋天成熟的時候,來挑選種子。
她不是培育作物的專家,但是根據她自己的推測,除了籽粒大、產量高、易成活這些優點外,重要的是挑選的時候一定要選成熟以后不會掉落的種子。
不然照著野生稻的脾性,熟一顆掉一顆,不可能到時候一顆顆去地里撿吧。
天色漸暗,該回去了。
沼澤地里除了野稻之外,也零星的長著小片的野荷。
這片沼澤地其實很適合用來人工培育蓮藕,或者種牧草也挺好的,再或者直接在這里開辟農田培育野稻也不錯。
不過這是人家的地盤,不能無故占用的,寒枝只好先壓下心里的想法。
事已至此,先想想晚上吃什么吧!
沼澤地里除了各種水生植物,動物也是不少的。
頭號居民就是!青蛙!
從寒枝她們到達沼澤地開始,就一直不斷傳來青蛙的呱呱聲,吵得人都頭疼。
寒枝以前住的小區里面,有業主大半夜被青蛙吵得睡不著覺,崩潰的在群里求助讓物業想辦法。
凌晨兩三點物業帶著幾個人,提了桶就去抓青蛙,抓一晚上只抓到小的,大的抓不著。
但是青蛙只有大的會叫,因為叫聲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小的是不怎么叫的。
業主只能繼續崩潰,可想而知這東西有多擾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