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挖了老大一個坑洞出來。
挖了好幾天,坑洞越來越大,做土墻的泥巴已經挖夠了,寒枝卻沒讓古猿們停下來,一定要挖到她指示的長寬高。
這是寒枝準備用來做魚塘的地方。
魚塘的深度一般在2到2.5米之間最好,太淺的話不利于水溫穩定和魚類生長,太深的話又會增加挖掘魚塘的挖掘成本。
雖然古猿們樂意干這個,所以約等于沒有成本,不過到時候會增加打撈難度,這才是重點。
東西向為魚塘的最佳角度,這樣可以延長日照時間,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長還能增加溶氧量。
本來挖在河邊更好,因為這樣引水方便,不過那樣魚塘離族里就太遠了,少了圍墻的防護,很難說會不會引來山上一些小動物的覬覦。
以后要鋪設水管到平原上,所以離河邊遠問題也不大。
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養魚,而是培育魚苗。
早在春秋時期,先民們就已經有了培育魚苗的意識,還有很多專門以這個為營生的人。
明代《種魚經》里面對于魚苗培育以及成魚飼養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
藕湖離平原才一天的距離,寒枝怎么可能就此放棄這么好的養魚地呢。
族里今年沒有時間弄漁場,因為比起養魚,還是農耕的事情更重要,所以今年就弄點魚苗先在藕湖那邊養著。
藕湖附近的那片沼澤地也是好地方啊,拿來種地簡直得天獨厚。
只要開發出來可以直接種植水稻了都,哪需要在平原上開什么荒哦。
不過目光還是要放長遠一些,既然已經住在平原上了,那肯定優先建設平原啦,這么多地方,開出來的耕地面積將會十分可觀。
至于藕湖那邊的沼澤地,放在那里也不會跑,等到族里發展起來,以后人越來越多,可以直接往那邊遷居一部分人。
女媧氏既然要做大做強,那人口發展肯定會很快。
至少寒枝相信一定會比本地土著們發展的快。
圈地盤必然要搞起來。
這里圈圈那里圈圈,越圈越大,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說:自古以來。
至于魚苗去哪里弄,她也想好了。
去年夏天雨季的時候河水暴漲,上游不是沖下來很多大魚嘛。
等到春天冰化了以后,她準備帶人往上游的地方去看看這些魚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平原周圍地形復雜,河流上游既不是族中打獵區也不是采集區,所以大家很少往那一片移動。
導致那個方向的一大片區域都屬于尚未探索的空白地帶。
借著這個探尋河流源頭找魚的機會,順便把那一片摸清楚。
“那邊山里應該沒有住人吧?”寒枝吃飯的時候隨口問了栗一句。
倒沒什么意思,只是話趕話的說到這了而已。
栗想了想,搖搖頭。
印象里是沒有哪個部落從那邊山上下來換鹽的,應該是沒人吧。
深山中,世代依靠養魚生活的鯉族首領突然覺得鼻子發癢,重重打了個噴嚏。
天真冷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