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點了點頭,今天她的工作就是在這做監工,順便記錄數據。
寒枝又叫了幾個人,每人一片區域,去詢問那些人的名字。
她自己今天的工作就是登記這些人的身份,然后找個東西給每個人制作身份牌。
紙張的制造該提上日程了,她手上那點紙的存貨馬上告急,之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紙,不做不行。
但人手是個大問題,雇工們要開荒,族人要準備在附近找個合適的地方打井。
十畝農田的灌溉,靠人力從遠處運水,實在是浪費效率,不如就地打井。
實在是附近連條小河流都沒有,不然寒枝就把水車造出來了。
最近的一條河,也要走上半天的時間,想把水引過來,只能靠人工開溝渠,比打井還費人力。
不過打井的具體位置,估計得靠試錯,水井選址這個她是真不會,只是仰賴于看過的雜書多,記住了幾句口訣而已。
什么兩山夾一溝,溝巖有水流;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灣對灣,水不干;什么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這個撮箕地其實就是四周被山丘或者高地環繞,地勢比較低,中間凹陷,形成一個類似撮箕的開口,撮箕就是掃地以后用來鏟垃圾的鏟子。
鹽堿地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降水量集中又蒸發大,所以鹽分才會往地表聚集。本地這一片鹽堿地的地勢又很符合撮箕地的描述,在這一片打個出水井,應該不會太難。
打井是智慧和力氣結合的活,只要有人,十米內的井一把蝴蝶椎就可以搞定。但如果是想要深一點,比如20-30米的話,那就要用更多工具了。
不過井深的好處也很明顯,二十多米的水井,就足夠半個村的人用水了,水量多還不容易枯竭。
灌溉肯定是要往深了打的,寒枝得邊打邊回憶小時候家里那些工匠來打水井的時候都干了哪些活。
不光要打水井,還要想辦法把水井里的水弄上來用于灌溉。靠人用陶罐提水灌溉,那要忙到哪年去?
這個汲水工具她手里也有之前做好的模型,那就是世界上出現最早,使用歷史也最久,夏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龍骨車。
不光能灌溉,還能用來排澇。鹽堿地的地勢凹陷,下大雨的時候勢必會積水,靠人工挖溝渠雖然也能排水,但夏天的滂沱暴雨可不會有商有量的沿著你挖好的溝往外排水,而是更有可能直接沖垮溝渠,肆意奔流。
萬一發生這種事,少不了人工干預排澇。
龍骨車既能從井中汲水灌溉,又能協助排澇,功能十分全面。
而它使用的歷史之久,久到漢時就已經出現,一直到寒枝小時候,村里都還有人用這種龍骨車從河里汲水澆菜園。
近兩千年的使用時間,直到被抽水泵頂替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