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哦對了,昨天我們送那個小孩進山的時候,拿了兩臺織機下來,我們準備做幾套衣服穿,你要不要來學啊?”
游商那里沒有麻布,不過麻線倒攢了不少,要做衣服可以先織布。現在織布做的衣服是為了冬天當里衣穿的。
除了做里衣,另外還要裁制獸皮做冬衣。
不光是族里幾十人,還有那八十多個雇工的冬衣也要開始做,這樣一來,女媧氏的這點人手就不夠用了,寒枝又跟祝葵要了十個人專門做這些雜事。
“這些事情不是非要找你手底下的人來做,你弄些奴隸來也行。”
女媧氏做衣服通常不是給每個人量身定做,那樣費時間。
她是直接照著后世大中小碼這樣來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直接流水線生產,前身、后身、領子袖子和口袋,前面的人分別把這些部位做出來,后面的人只需要縫補即可。
流水線生產的特點就是把一樣復雜的東西拆解成數個零碎物件,再重新組裝,這其中,每個人只需要負責做好自己的部分。
不需要什么靈活的腦子,甚至不需要你的手很巧,因為有手就行。
雖然流水線上的工作在后世一直被人詬病枯燥乏味,做多了人很容易變得像空殼一樣失去思考能力。
但這個問題,不是目前的奴隸群體們要思考的,他們的首要追求,除了離開那個被人當做生產資料的環境,另一個,就是吃飽飯。
寒枝可以讓他們吃飽飯,等他們不滿足于只能吃飽飯,估計已經是十幾二十年以后。
到那時候,女媧氏應該已經發展到可以開工資了。
流水線生產不光需要人,還需要場地,現在蓋房子是來不及了,所以游商直接把自己家做衣服的地方讓了出來。
制衣坊的人本來對于自己的地方被人占了還有些不滿,但等風氏的織布機往屋里一擺,箐開始拿起麻線織布時,那點不滿馬上就飛走了。
“這是什么?織布居然可以這么快?”
腳踏式的織布機在后世已經是放進博物館的老古董,但在此時,當然是秒殺腰機的存在。
腰機,后世織布機的始祖,天工開物中也有記載。之所以叫腰機,是因為織機是用一根帶子掛在腰上的。
石寨山遺址出土了青銅的紡織貯貝器,其中就有奴隸主監督奴隸用腰機織布的場景。
織工的奴隸們坐在地上,腰機掛在腰上用腳蹬住經軸,靠著兩腳以及腰脊控制經絲的張力。
腰機的優點是織機的制作以及使用方法都很簡單,缺點也很顯而易見,那就是效率低下還費力。
根據資料記載,腰機在商周時期織麻布,一天的產量大概在0.3-0.8米之間,量的多少取決于織工的熟練度。
而女媧氏使用的腳踏式織機,日產量為3-5米,即使是一個生手,一天下來,織的布也比腰機的熟手織的多得多。
只是站在旁邊看了一會,游商的織工們就已經對腳踏式織機垂涎不已。
“她就一會兒的功夫,織了這么大一塊布了。”游商手下制衣坊的人互相交頭接耳,低聲議論。
小草屋里面一片嗡嗡聲。
不服不行啊,看看別人這個速度!
織布的人是風箐,手巧的人織布確實更有優勢,所以她本身就是織布的好手,最高紀錄為一小時織一米,即使在女媧氏,這個速度也是遙遙領先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