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她突然覺得既然要搭建冬天也能保溫的香菇棚,而韭黃需要溫度,那何不弄大一點,把香菇和韭菜放在一個棚里種植?
韭菜只要在十度左右的溫度就能穩定生長,對于光照的需求也不大。大的話也不會有韭黃的存在了。
還有,雇工們過冬的問題,不能只靠獸皮衣解決,住的地方,也該想辦法解決了。
冬天取暖,燃料是很大的問題。香菇棚子的熱量不能浪費啊,能省一點是一點。
最近周圍的山里,有不少樹都被女媧氏和祝葵的人砍了。
要用木頭的地方太多,先把樹砍了晾干再用,不然容易生蛀蟲。
鐵斧尖銳好用,伐木的速度提升,周圍的樹林肉眼可見空缺了一大片。
雖說現在地廣人稀,砍樹不存在環境破壞的問題,但以后呢?
別人不知道,寒枝卻知道。
植被被大量破壞之后,會帶來各種天災。
首當其沖的就是干旱。
她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帖子,說的是干旱的時候,大家為什么不上山打獵采集樹葉嫩芽吃?
有很多人回答說因為干旱的意思就是山上也是旱的,寸草不生,就連樹皮都被扒著吃完了。
但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樹木太少了。
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柴,排在第一位。
無論是冬天取暖,還是日常做飯,古時用的燃料都是木柴。
雖然在很多時候,山川菏澤都是有主的,特屬于貴族階層,老百姓不能隨意砍伐。但人都凍得餓得要死了,在馬上死和被人逮到打死之間,自然會有很多人選擇后者,偷偷的砍樹回家燒柴取暖。
不止是取暖,從前的房屋也多都是木制的,房屋、宮殿、廟宇不管哪樣都需要砍伐消耗大量樹木。
一代一代的發展下來,從前人們又沒有資源可持續利用植樹造林的觀念,也不知道植被破壞對于環境的影響。
人口越多的地方,木柴越是供不應求,山自然就越來越禿。
這點從清時的很多老照片中都可以看出來。
照片前方是人像,而背后只要有山,往往都是光禿禿一片。
清時還有一點,就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導致耕地面積不夠用,于是大量山林被燒毀夷平作為耕地使用。
其實植被破壞的問題,并不是在清時才顯現出來的,而是自唐時就已經初現。
唐朝吏部尚書唐臨的《冥報記》里面有一句話提到“山東少數木,松柏尤稀。”
那時候也就是沒有大量照片留下來,否則只要人多的地方,也都是光禿禿的山。
否則很多風景詩,就不會自被貶謫的人手下寫出來。
人多的地方連棵齊整樹都沒有,何來的風景?只有那些地廣人稀,鳥不拉屎的旮旯地,才會有無限好風光。
到了北宋時期,這個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
宋自960年建朝起,初期人口為3000萬左右,等到宋徽宗時期,人口來到了一億大關。
短短的一百多年而已,人口就增長了七千多萬。
南方一些耕地面積稀少的地區,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推廣梯田種植,山田悉懇,進一步帶來了環境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