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著豕部落的田地很遠的河邊,出現了一群人,引得豕部落的村民們伸長了脖子直望,一邊加緊手上干活的動作。
“聽說那個什么水車,馬上就要做出來啦。”部落里的人奔走相告。這年代,新鮮事可太少了,好不容易有個說是特別好用的東西要裝在他們部落附近,不得趕緊告訴交好的人家看熱鬧去啊。
“快快,把豕喂了咱們瞅瞅去啊!”
“就來就來。”
村里人喂完了豬,匆匆結伴搭伙的往河邊趕,生怕去晚了就錯過看熱鬧的機會。
寒枝把水車搭建的位置選在了一處水流平緩的寬闊河面地帶,她打聽過了,即使夏天河水暴漲時期,這一段的水流也不會太湍急,正是架水車的絕佳位置。
而且不需要現挖溝渠,因為旁邊就有一條舊河道。
田地旁邊舊河道多也并不奇怪,因為部落先民最開始選址的時候,就是選了靠近河流的地方,只是田地的位置沒變,河道卻干涸了,所以不得不跟著水流改變田地的位置。
地上擺放著一堆巨大的零件,有手欠的大人還想拿起來看看,被風氏的人制止:“別動別動,咱們擺放的位置都是有講究的,你拿亂了,等會就不知道是用在哪個地方了!”
村民們撇撇嘴,呵,擺的這么亂,能有啥講究啊?!
而且就這么一堆木頭,如何能從河中取水上來?!
他看這個事就干不成。
“這些東西聞起來好香呀。”小孩們見不能拿起來玩,便蹲下身子近距離觀察起來,才蹲下身,就感覺有股香味往鼻子里飄。
這味道有點像是山里那些殼子硬硬的果子烤熟以后的味道呢!
寒枝暗笑,水車的木頭部件都刷了桐油,所以會有股堅果味加苦味揮發出來,這群小孩聞不到苦味,堅果味倒是聞得清楚。
水車的輪軸是用棗木制成的,特別堅硬,直徑三十多厘米,長度在三米左右,輪輻用的是在集市上換來的竹子,因為她們附近的山里只有野生水竹,太細了不能用。
輪緣,也可以叫輪板,木頭做成。取水的容器則是竹筒,輕便好用。
架水車要先在兩岸設置木樁或者石墩用來固定輪軸,古猿們使不完的牛勁,所以寒枝直接立的石墩。
輪輻呈放射狀插入輪軸,外端用浸了桐油的麻繩固定,本來用鐵箍更好,不過這個技術難關沒攻破呢,只能以繩子將就。
固定好以后圓形的輪緣就成了,輪緣的外側再綁上竹筒,要綁成30°斜角,筒口朝向水流的方向,大概每間隔30至50厘米左右綁一個竹筒。
石墩壘砌的石基座用來架設水車的橫梁用以支撐輪軸,架的時候要確保水車起碼有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部分是浸在水中的。
河流的水在沖刷輪板時,推動水車旋轉,浸入水中的竹筒在裝滿水后被旋轉的水車帶至頂端,到了頂端之后,水因重力直接倒入導水槽。
導水槽的位置要按照水筒倒水下來的方向調整位置,確保竹筒中的水可以被導水槽接收后,再隨著架設的接長水槽流向河道的位置,再順著河道流入農田灌溉。
細節有點出入,不過大致是這樣
豕部落的人從一開始純看熱鬧也看不懂的心態,到機靈一些的慢慢從組裝的雛形中摸出了一些門道,再到調整好導水槽的位置,水開始從導水槽中往下流。
這下所有人都看懂了。
這東西竟真的能將河水轉出來??到底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