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大帳內,十余名將領已經分列兩旁,恭候在此。
眾將雖然有些疲憊,但都士氣昂揚。
偶爾有人對著主座旁的軍事輿圖竊竊私語,但大多數都安安靜靜地等待著他們的軍魂關羽前來主持會議。
帥帳正中間是大量斥候傾心盡力打探信息而制成的戰場沙盤。
沙盤上,一條水道分割兩座城池,東去后又直轉南下。
北側城池略小名為樊城,曹仁便領兵數千駐守在里面。
漢水南側的稍大的則是聞名天下的襄陽堅城,由魏國平狄將軍、盧亭侯呂常領兵數千駐守。
便是這兩座高高的城墻如同王八殼般,讓漢軍遲遲無法吃下這兩股魏軍。
古代的城墻,大部分并非我們看到的紫禁城、南京城那種磚石結構的城墻。
那種城墻造價太高了,普及年代也晚。
三國時代的城墻構筑都是夯土墻,這種墻在秦漢時代技術就已經成型,扛沖城車擊打,扛拋石機轟炸的能力已經非常強,是古代筑城城墻的主流存在。
唐宋時期,為了提高墻體的強度和穩定性,人們開始在夯土中加入稻草、麥秸等有機材料。
元明清時期,版筑夯土墻成為了主流,且結構更加穩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樊城就是最典型的夯土城墻。
襄陽的城墻稍微不一樣,其內以土夯筑,外砌大城磚,如此構造便已經讓襄陽榮獲‘華夏第一城池’的美譽。
除了城墻高大外,襄陽城易守難攻的原因還在于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一句話總結,就是山包水,水包山,極具地利優勢。
從高遠的視角來看,襄陽的東北是桐柏山,東南為大洪山,西北為武當山,西南則是險峻的荊山。
南部則是緊貼峴山建立,北邊緊貼漢水,在群山之中漢水穿過流入長江,形成對襄陽的絕對保護。
三面環山,一面是水的格局,是它能成為中原千里平原定海神針的根本原因。
想要進攻襄陽,走南邊的峴山根本不可能,貝爺來了都得脫層皮,更別說行走大軍了。
唯有從北面漢水登岸列陣,正面進攻。
而要想在正面進攻的時候,不被背后的敵軍包餃子,就得先把漢水北邊的樊城打下來。
這便是漢軍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這個時代工程手段十分匱乏。
低級點的是起土丘,云梯蟻附。
這基本上是找死,用人命堆,攻城方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兵力不夠的情況下很可能反而把自己打崩潰。
中級點的便是借助大型攻城器械,如箭樓、沖城車、拋石機,或者人工挖地道。
很可惜,由于糜芳傅士仁拖后腿,即便是劉禪后來全力供給前線,但直到現在也依舊無法拿出足夠的攻城器械。
至于挖地道,北方可行,但在這里也不可行。
樊城筑城距離漢水太近,土壤水分太大,根本撐不起來太長的地道。
最穩妥的辦法便是將城池圍困起來,耗光守城軍的糧食,或者老天爺發威弄點洪水隕石什么的。
目前漢軍對于拿下這兩座城的戰略主方針便是圍困消耗守軍糧草。
原本一開始的時候,前線漢軍頗是人心浮動的,因為后方供應補給的狀況是不悉相救的。
關羽甚至宣布回去就問罪糜芳傅士仁來穩定軍心。
但現在,前線眾將士軍心穩定、士氣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