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讓孫權始終放不下懷疑之心。
近來吳軍中的騷動引起了一些精明之人的察覺,比如那位方術士吳范。
“遜者,遁也,又為走孫……”
吳范的道法之術如何高深外人不得而知。
但是他那雙看透人心的眼睛,使得他說的話總是能戳中別人的敏感點,繼而對其所預言之事深信不疑。
吳范從近來軍營中的騷動,以及孫權臉上的濃濃的疑慮便猜出大致的來龍去脈。
追問之下,孫權才告知他‘陸遜’之事,吳范則立刻以一副得道高人的姿態做出上述推論。
這一點,立刻便說到孫權心坎里,“請君教我,為之奈何?”
孫權沒有明說自己懷疑陸議,但吳范早就猜出他的心思。
“至尊,陸議征伐宜都,今卻又有反復,可發文申飭其出師不利,限期嚴令其平定亂匪。若能成功,自然有利于我江東。”
“不效,則將其撤下,以叔朗(孫皎)將軍代之。此后不與其方面之任。再于中軍擇一職安置,令其始終處于至尊眼線之下。”
孫權嘆了一口氣,道:“也只好如此了。”
隨后發文申飭陸議不能安撫民眾,激發叛亂,責令他限定期限內平定宜都。
陸議接待斥責自己的信使的時候,心里也是一陣懵逼。
大戰在即正是將士用命的時候,身為君主如何也不能做這種當眾折損主將威嚴的事情才對。
雖說自己先前確實對本地的一些豪強逼迫太甚,但是這也是情理之中啊。
大軍需要輜重,將士們立功需要獎賞。
從攻占地區的豪強手里搶劫……籌措物資一直是江東諸將的傳統。
至尊為何會這般正式下發文書來申飭自己?!
無法思考出原因的陸議在頭腦中不斷進行著精神內耗。
他向使者發誓,自己一定會遵循至尊的命令,在規定期限內攻下秭歸。
后來聽聞潘璋、朱然接連被擊破,孫權收縮兵力準備過江對峙南下的漢軍。
未等孫權來信,陸議為表忠心,主動提出分兵援助。
畢竟秭歸在巴東三峽的出口處,地形狹小,無法展開太多的軍隊,六七千人已經是極限。
征調本地民夫和蠻夷,以及加上先前屠城擄掠的人口。
簡單武裝之后,陸議麾下可支配兵力不減反增到一萬三千余眾。
秭歸叛亂的豪族集結地絕大多數為烏合之眾,且文布、鄧凱二人不識兵事。
他帶著六千精銳進攻秭歸綽綽有余。
宜都其他城池各留千把人駐守,他能為孫權擠出三四千人。
然而,他的請求被孫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拒絕了。
“斷峽絕蜀乃是重任,伯言將軍當盡全力。”
這個理由雖有些牽強,但是考慮到孫權沒有來過此地不熟知地形也能解釋的過去。
忌憚,精明的陸議從這牽強的理由中察覺到孫權對自己的忌憚。
可自己明明還只是個小卡拉米。
雖然他有自信在眾將之上,但目前他的權勢地位在江東眾臣之中,他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的位置。
領兵在外的將領這么多,蔣欽、步騭、徐盛……
至尊如何獨獨忌憚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