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時候,平民是不允許靠近軍寨的。
但現在,劉禪不得不令李遺帶人在射山坡度較緩的地方平整土地,以梯田的方式增加耕地面積。
射山一帶原有耕田八千畝,屯田農戶五百余。
益州相對來說人多地少,不能像戰爭洗禮后的地方那樣豪橫。
李遺帶著他們在去年收獲了一季秋糧,是按照五成地租收的,收上來的稻米約一萬兩千石。
這讓在荊州一路貧窮的劉禪嘗到了甜頭。
而屯田民,平均一戶人家得余糧二十四石,正好是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糧消耗。
而一年兩熟的情況下,屯田民也終于能有勞動結余,甚至可以拿糧食換些肉,慢慢的走上小康生活。
由此來看,那些豪強將田稅定為七成真的是精明,將佃農壓榨的干干凈凈,讓他們始終正好處于餓不死能繼續干活的狀態。
也難怪,曹魏屯田制度后期官八民二后,出現大量屯田民冒著被殺的風險也要逃亡的情況。
提高糧食收入,劉禪自不會通過提高稅率的方法,而是通過增加更多耕地。
因為有了曲轅犁能更好的壓榨人力,降低對耕牛的依賴,且人力仍有剩余。
劉禪便想著再增加兩千畝梯田。
劉禪將這些屯田戶分成五個里,上設一鄉,里正以及居委會成員、鄉三老等所有職務,都以當初跟著自己麾下的退伍士兵擔任。
以往縣以下的官吏任免都是當地自己選,自然只有那些地主豪強能當選。
這些人橫在中間,欺上瞞下,壓榨平民中飽私囊卻讓朝廷背黑鍋。
既然是劉禪任命的他們,若是出現違法亂紀的問題,自然也有權處置他們。
劉禪要從這里開始收繳基層官吏的任免權,然后一步步擴展到整個益州。
除了將基層組織的任免權也收上來之外,劉禪還有許多其他手段掌控人口。
比如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讓手工制造業迅速跟上,用高薪水從豪族手里搶人。
益州織造局便是其中之一。
待黃月英改良紡織機成功后,便是要大規模開始生產。
除了紡織者,還可以向上游原材料發展,種植桑麻也需要人手,這背后至少能吸納數千戶人口。
在此之前,劉禪已經派人潛入鄉間,尤其是那些豪強老爺家的地頭上。
在那些被壓榨的非常窮苦的佃戶之間傳播消息:
誠聘,月薪糧米二石,錢三百,有意者來……
短期內效果如何劉禪不確定,但一旦有人開始信了,后面定會蜂擁而至。
便是無法安置這么多人,但只要讓他們看到官府屯田只需繳納田稅五成甚至四成,難道還會乖乖回去種豪強七成租子的地嗎?
以人為本,就必須用各種辦法爭取掌控更多的人口。
然后實力能碾壓豪強后便能清丈全國土地,徹查隱匿戶口。
可不能再像光武帝那樣,連土斷都做不到。
目前,蜀漢掌控的益州北部,官府戶籍上,有戶20萬,男女90萬口。
顯然,這不是境內的全部人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