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混亂的政治也讓謚號這東西喪失了公正性,在這一時期不僅外戚開始獲得謚號(如漢順帝時期的梁商死后謚號為“忠”)。
連宦官也有謚號(如漢順帝時期誅殺外戚閻顯的宦官孫程謚號為“剛”)
足以稱得上禮崩樂壞,秩序全無。
權力最大的曹丕堅持要給老爹‘武’的謚號,自無人能抗阻。
當然,士族們其實也是支持給曹操上謚號為‘武王’的。
合不合適呢?太合適了。
不說曹操征戰一生,單說他的晚年。
自建安二十年(215年)春開始,曹操率大軍西征關中。
斬韓遂、敗馬超,然后越過秦嶺進攻張魯。
年底張魯投降,大軍遷徙百姓十萬戶回撤。
然后曹魏境內休整了一年,這一年,也是曹操這輩子最后一段安穩日子。
當然,這一年他也沒讓魏國的臣民歇息,而是大肆操練水師,打造戰船。
建安二十一年冬季,曹操治兵完畢,興師伐吳,孫權率兵抵御。
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親自南征。
先破皖城,后入居巢。
這一時期,江淮地區的天氣一直很惡劣,時常風雨交加。
參與攻打東吳的各路曹軍,頂著連綿不斷的大雨,跋涉著泥濘不堪的道路,終于在居巢完成了集結。
隨后曹操令大軍猛攻濡須口。
期間,這場仗打得非常慘烈。
東吳水軍大將董襲被淹死,曹軍前鋒與大部隊脫節被呂蒙幾近殲滅。
曹操麾下振威將軍孫觀,在與蔣欽作戰時被流矢射傷,隨后因傷去世。
但曹魏畢竟體量大得多,最后還是擊敗孫權。
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
而這時候劉備發起了漢中之戰,曹操因此同意孫權的請降,并允諾重新結為姻親。
但曹操走之前,一下子留了四個大將鎮守居巢,分別是夏侯惇、曹仁、張遼、臧霸。
前線重兵囤守,后勤壓力很大。
但曹操認為這是必要的,一方面是防備孫權報復,另一方面他還準備將來再打一次江東。
曹操退走之后,沒有第一時間去漢中。
因為這時候,烏桓的首領無臣氐與鮮卑的首領軻比能聯合侵略邊塞。
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烏桓鮮卑聯軍。
然后又是宛城侯音叛亂,又是夏侯淵被砍,好不容易從漢中救出了軍隊,又是水淹七軍,又是曹仁為國捐軀……
也就是孫權背刺荊州,才讓老曹在人生最后時刻又消停了一會。
這些年,曹魏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窮兵黷武。
將士們疲憊,老百姓也不好受。
為了支持持續不斷的作戰,曹魏境內大部分的屯田租稅,官方已經收到七成。
有的地方還有腐敗分子從中貪墨一筆,收到八成,因此,有的地方出現了屯田民逃亡的情況。
因此,對于給曹操上謚號為‘武’,是得到曹丕和群臣共同認可的。
雖然這可能違背了曹操本人的意愿。
同時,曹丕還享受著曹操為他打下的基礎,登基皇帝位的流程正在積極進行著。
畢竟如今朝堂上已經基本上沒什么漢室忠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