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將這些聚居點全都標記在輿圖上,派士兵去占領這些地方,進行搶收工作,并將其中百姓全都遷走。
雖然最佳收獲日是二十日左右,但提前十天收獲,產量損失也不是很大。
對于這些百姓,劉禪全都給予了三倍補償,當然主要是金銀布帛的補償。
他們的糧食便充當軍糧了。
這些定居點并不多,能遷徙走的漢民一共也就千把人。
全都送到安上縣進行編戶齊民,青壯拉去做民夫,其他人發給農具就在當地開始屯田。
現在進行夏種,還能進行一波秋收,甚至因為這里較成都熱量更足,畝產會略高一些。
同時,還專門從后方調撥了一批鴨苗。
以扶貧和防止蝗災的名義按照勞動力免費分配給了屯田民。
對于防止蝗災的技術,劉禪略懂,而諸葛亮則是精通。
諸葛亮當年在南陽種地,當然不是真的種地吃糧,人家是在搞農業研究的。
對于各種各樣增產增收的辦法他也頗有心得。
當然,挑大糞這一塊他是不會的。
針對蝗災,最主要的是興修水利,但那是大工程。而不用耗費大量人力的方法也有,諸葛亮提出了鴨子防治法。
雞也行,只是水田較多的南方,雞不會游泳,所以鴨子更為合適。
蝗災容易爆發的原因是繁殖量大,且生長迅速。
作為它的天敵的鴨子則是非常喜歡吃蝗蟲,尤其是幼蟲蝗蝻,且狩獵效率非常高。
只要能在合適的時間驅使鴨子進入田畝,能消滅九成九的蝗蟲。
而且,自己捕食成長的鴨肉更加鮮美,屯田民無論是自己吃,還是賣給軍隊,都是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手段。
劉禪本也聽說過鴨子治蝗災,對于諸葛亮的建議自然是毫不打折扣的完全執行下去。
劉禪對于農業的重視不亞于諸葛亮,他在蜀漢史官那里看到不少記載。
軍閥混戰幾十年,蝗災時有發生,人相shi的記載也不少。
這個時代的人或許看多了會麻木,而劉禪僅僅看到那幾個字就覺得頭皮發麻。
因此劉禪早已下定決心,絕不讓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眼前。
這些屯田民很高興,畢竟這些小鴨子是免費發給他們的。
從此,他們又回歸大漢朝廷管理之下了。
總體來講,這些人還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不用擔心被蠻夷劫掠,憂的是朝廷賦稅堪比劫掠。
幸而劉禪賠償損失、發放鴨苗的舉動獲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這才安心接受屯田。
編戶齊民,皇權下鄉,將掌控力精確到每一戶漢民。
挑選年齡較大,或受了傷的士兵擔任他們的里正和鄉三老,以此收回任命和懲戒基層官吏的權力。
這些事情已經輕車熟路,絲毫沒有耽擱進軍。
然后就在漢軍大軍抵達卑水的前一天,一則消息傳到了前線。
是成都送來的,內容是大漢使者鄧芝問責了孫權支持南中反動勢力作亂,孫權惶恐請罪表示這是謠言。
然后孫權派人以支援平叛的名義送了一批糧草和物資到荊州。
這些劉禪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孫權派麾下衛將軍、龍編侯士燮,從南邊的交州出兵配合漢軍夾擊叛軍的后方。
劉禪看著信件,微微舔了舔嘴唇。
“有意思,蜀地在內陸……我大漢,是時候有個出海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