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舉上面,這背后是最高權力的斗爭。
稱帝和不稱帝,對于士人來說是天壤之別。
對于他們父子來說,也是天壤之別。
稱帝便意味著掌握皇權,而限制皇權可是數百年來士人們堅持不懈孜孜追求的高尚事業。
政治就是這樣,剛剛還是朋友下一瞬間就有可能互相博弈爭以奪權利。
能搞政治的前提條件便是需要識字。
劉禪曾經做過抽樣調查,大漢識字的人口,大概也就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一。
而這百分之一的人口中,只有一成半左右的人能夠真正參與到政治游戲中來。
剩下的大多數都只能在外圍口嗨,或替能親自參與者搖旗吶喊。
‘圣人垂拱而治天下’……
啊呸,不就是想把皇權關在禮儀的牢籠里。
然后他們這些掌握知識、話語權的利益集團作威作福,敲骨吸髓的壓榨底層民眾。
惹得天怒人怨再讓皇帝背鍋。
呵忒,爾等的嘴臉我劉禪早就看出來了。
而這些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走上政治舞臺的人,他們的能量是非常可怕的。
在桓靈二帝時期的東漢末年,他們這些人所掌握的土地、部曲和資源是足夠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甚至摧毀中央政府的。
現在還好,幾十年的戰火將他們中的一大部分人摧毀了,讓他們失去了對土地和人口的掌控。
而他們釋放出來的這些土地和人口,少部分被其他豪強吞沒,大部分則是落在了割據諸侯的手里。
劉備就是這樣,益州約一半的土地和人口是被他直接掌控在手里的。
當然這是以朝廷的名義,不過很快朝廷就是他的了。
誰能掌握人口、土地資源,誰的權力就強大,腰板就硬。
只不過,包括劉備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還未來得及轉變自己的思維。
估計他們還是以為自己繼承的是東漢朝廷那小家子氣的政府。
慣性思維下依舊是向往那個皇權孱弱不下鄉,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根基虛浮的政府。
頂多是對一些表面的、明顯的問題進行修修補補。
他們意識不到,他們正一心一意想要將其推向皇太子高位,成為他們儲君的人。
此刻正在想方設法的挖他們的根基。
劉禪要的是強有力的政權,是像秦皇漢武那樣能將天子命令下發到鄉村,動員到每一戶漢民的強力政府。
而一個政府想要運行首先需要的自然就是官吏。
要將人才的‘選拔權’、‘任免權’,甚至什么樣的人才能算人才的‘定義權’,統統收歸朝廷。
這才是強有力的大一統王朝應該有的氣度。
至于士人清議?!
還是掃進歷史垃圾堆里吧。
只不過,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十步是傻子。
劉禪也必須對科舉進行偽裝,就算內里被劉禪改得面目全非,外表還是要偽裝成大家熟悉的樣子。
幸而,兩漢本就有為朝廷緊急選拔所需人才的開科取官的制度。
劉禪可以用它進行偽裝,讓士人們放松警惕,稀里糊涂的就來考試了。
然后經過各種新奇的規定、新奇選拔方式、新奇的典制禮儀。
一場盛大而成功的科舉落幕的時候,大家彈冠相慶通過科舉做官出仕的時候。
讓老劉振臂一呼,從此形成定制,立科舉取士為國策。
然后士人們就會驚喜的發現,八百一次的一夜情搖身一變成枕邊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