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對方眼中星光閃閃,便知曉這不是劉備的意思,而是這位王世子自己的想法。
“沒錯,就是在成都召開掄才大典,以選拔有才華有德行的人進入朝廷。”
不論來人年齡、籍貫以及過往的功業大小,更不論名氣、家世。
只論才學和品德。
才學用朝廷列出的考試科目來評定。
至于品德,自然是由君王主持殿試,通過一場面試來評定。
朝廷全權主持,旁人不得插手。
“可于尚書臺下,臨時設立一個部門來辦理此事,調一位老成持重的尚書來主抓,宮中這邊出一位侍郎協助。”
“部門名字,就叫‘禮部’吧。”
說實話,法正聽到這個構想的時候。
是有些驚訝的,畢竟整個過程若是真能這般落實的話,朝廷表現的非常強勢。
即便是考試,選出來的也肯定都是士族子弟,頂多有一兩個寒門的天才黑馬能擠進來。
表面上雖然依舊是士族的內部游戲,但其游戲玩法卻是大變樣。
這些被錄取進入官場的士人,相當于是被朝廷直接征辟,而不是被某個開府大員征召為官。
他們不受傳統的二元君主制影響,上面只有皇帝一個君主,只向朝廷負責。
完全繞過了士族們從前以門生故吏、聯姻交友搭建起來的利益紐帶。
這無疑是給士族高門最擅長結成的利益集團來上一記重拳。
原本,天下百分之一的讀書人之中,只有一成半的人能夠步入朝堂,參與政治游戲。
只因為這些人才是士族高門。
其他人只能依附于這些人,站在外圍給他們搖旗吶喊,做個啦啦隊后援團。
現在,有了科舉,大家都要憑借才學來競爭官位。
那可就是:
彼可取而代也……
法正確實在認真思考劉禪的這個想法。
他不僅對劉備忠心耿耿,跟劉禪的關系相當不錯。
即便是士人出身,但劉禪清楚的知道。
若是讓法正在士人集團和老劉之間選一個的話,法正會毫不猶豫的背叛階級而選擇劉備。
這就是漢中王的最貼身小棉襖。
這也是劉禪沒有率先找諸葛亮,而是找法正的原因。
諸葛亮太聰明了,而且跟自己相處日久,估計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真實想法。
而諸葛亮能不能像法正一樣,在得知真相后能堅定不移的站到士族的對立面,劉禪是無法確定的。
為了求穩,這件事還是交給法正來主持的好。
后期,等章程完成后可以讓諸葛亮再參與進來。
劉禪與諸葛亮也是師徒相知,諸葛亮雖然會在表態階段與君主爭論。
但劉禪知道一旦朝廷政策確立后,諸葛亮定會恪盡職守,不打折扣的執行。
至于法正,劉禪并不在意對方有沒有發現自己的真實意圖。
畢竟無論發現與否,法正是一定會支持自己的。
況且劉禪還是給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借口的。
需要用該方法迅速填補朝廷人才缺失,以免耽擱政務,影響北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