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宗室曹真、士族郭淮進行政治斗爭。
結果張合這位降將、外姓將領,成為了犧牲品。
年初的時候,曹丕下令宦官和后宮不得干政。
這是封建王朝第一次正式提出這一觀念。
秦朝時間太短,漢朝也是摸索前進,宦官、后宮干政簡直就是王朝特色。
或許是在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曹丕以皇權將宦官、后宮干政打成反面教材了。
這么做有利有弊,宦官畢竟是依附皇帝的存在,他們是皇權的延伸。
成年皇帝還好,失去了宦官這一力量,幼年皇帝則非常容易被權臣架空,因為他缺少奪回權力的幫手。
另外,外戚不能依靠后宮,那他們注定會去尋找新的盟友,然后形成更難對付的龐然大物。
曹丕到底是被稱為廟堂龍犬的人物,他還是有著相當制衡手段的。
曹魏朝堂上,如今有兩大陣營互相制衡。
一個是宗室,另一個就是士族。
曹丕的設置是宗室掌握兵權,主要為武官,士族掌握政權,主要為文官。
其實在這兩個之外,還有另一股勢力,那就是外姓將領。
然而,外姓將領并不團結,根本沒有形成陣營。
一般來說,兩方爭斗,往往是拉攏第三方。
然而,曹魏的外姓將領們似乎是人見人煩的存在,兩個陣營默契的都對其采取打壓的態度。
大概是因為這些人出身既不是士族,又不是宗室,還占據高位,手里掌握兵權的緣故。
士族想要獲得兵權,宗室也希望全面掌握全國兵權。
自然都盯上了這些外姓將領占據的位置。
這也是關中這么多將領,卻是張合來打街亭的原因,并且只能是他,因為這是宗室和士族共同的決定。
曹真和郭淮早就看出來了,除非曹丕無視襄陽的關羽,將南陽的數萬大軍拉來西線,否則朝廷大概是要失去隴右了。
曹丕注定不會那樣做,除非他瘋了。
所以,救援隴右的行動從一開始就失敗了,而這行動又不得不做,這事關朝廷的體面。
誰做主將,就注定誰的威望要遭受打擊,甚至要為注定失敗的軍事行動背鍋。
那個人注定就是沒什么話語權的張合了。
哪怕明知注定失敗,哪怕明知是陷阱,他也不得不去。
張合覺得,自己早晚有可能死在宗室或者士族手里。
因此,他有時候很羨慕徐晃。
不得不說,徐晃一直稱病的行為真是明智之舉。
但實際上,這也不排除人家是真病的可能。
畢竟先是在漢中把自己麾下老兵打光,然后在襄樊地區又把自己的親兵給打光了。
將領的親兵可都是他們的心頭肉,這種打擊比破產還要嚴重的多。
因此,不能裝病的張合就需要裝出拼盡全力為國盡忠的樣子。
他要在這里耗下去,只要后勤還能撐住,他就一直耗下去。
等后勤哪天撐不住,后方要求他撤兵的時候他再撤軍。
到時候便能將很大一部分責任推給后勤補給不足。
這是張合在可憐的政治地位上最能拿的出手的自保手段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