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內遷好理解,就是將北方的民眾南遷,以此減少與胡人的摩擦。
大城而治則是重點經營幾座重要城池,作為朝廷在北方的統治據點。
城池和城池周圍一定區域內的范圍是強力控制區域,標志著他對幽、并、冀州的象征性統治。
其余地方則是放養的狀態,占據這些地方的胡人和漢人豪強,只要不明著反朝廷就相安無事。
當然,對于曹操來說,當時施行這個策略其實只是權宜之計。
等他消滅其他諸侯、一統天下后,自然是能夠騰出手來,處理北境的漢胡問題的。
所以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服烏桓,讓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之后。
第二年便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所到之處望風披靡。
荊州的劉琮、益州的劉璋、交州的士燮都上表稱臣,頗有馬上就一統天下的氣勢。
然后他就碰上了赤壁之戰,隨后是江陵之戰,皆戰敗。
一統天下的的進程戛然而止,北方的漢胡問題也就始終無法騰出手來處理了。
之后曹操一直東征西討,重新積攢起了一統天下的氣勢,然后天不假年歸西了。
實際上在曹操人生的后段,他始終沒能騰出手來處理北方胡人的問題。
曹丕繼位之后,也是延續了曹操的權宜之計,只要胡人不明著造反,就不太理會他們。
天下大亂幾十年,遲遲沒有統一的這段時間,是北方胡人崛起的關鍵時期。
如今,他們已經頗有尾大不掉之勢,而且每年劫掠的區域越來越靠南了。
這可不是什么好事,北方胡人已經成為輕重緩急問題中的急。
曹丕其實也一直在想著處理北方胡患。
年初的時候,軻比能將住在鮮卑的五百余家魏國人驅遣出來,曹丕雖然表面上打哈哈譴責了一番就沒在過問。
實際上,他的心里已經給軻比能判處了死刑。
只不過是手里一直沒有能夠砍死對方的刀,因此才一直隱忍。
緩急之外,便是輕重問題。
顯然,江東的孫權是輕的問題,而曹丕一直以來也是將其當成輕的問題對待的。
雖然中原一帶,孫權是季漢大將軍的傳言沸沸揚揚,但實際上,在劉氏父子北伐的時候。
孫權小柯基只是擱長江上游玩了一圈,然后就回去跟步練師暖被窩去了。
曹休也很克制,因為他知道當時的曹丕拿不出糧草支援他主動進攻。
所以曹休只是做好了防守準備,結果自然是雙方根本沒有發生軍事沖突。
經過這件事,稍有常識的人便能看出來孫權與劉備根本不是一條心。
于是曹丕遣使改善與孫權的關系,孫權十分恭敬的用極高禮儀接待了使者,給足了曹丕情緒價值。
只是對于向曹丕稱臣這件事,孫權并沒有給予明確回應。
劉備又沒有打他,沒有面臨生死危機,除非孫權賤的難受才會動不動跪地稱臣。
孫權這段日子過得較為開心,他才懶得理會曹丕那病態的自尊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