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諶向曹操頓首,哭著說:“我當以死自效。”
曹操贊賞畢諶,也為此涕泣流淚。
但畢諶出去后,第二天直接跑路,逃到了呂布、張邈那里。
建安三年,曹操消滅呂布,生擒了畢諶,眾人都為畢諶的性命感到擔憂。
也就是當時的曹操政治手腕已經很成熟,當眾說:
“作為人能孝順他的親人,不也會忠于他的君主嗎!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啊。”
于是讓畢諶擔任魯國的國相,畢家得以回歸曹魏政權。
司馬懿認為他們父子是擅長耍小聰明,但是沒有大智慧的人。
不客氣的說,收拾殘局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自己身上。
司馬懿很快就將此事拋之腦后,心平氣和的分析時局,尋找破局點。
多年的修養讓他始終沒有太過激的情緒。
他知道人若是易怒易哀是會折壽的,故而每臨大事必有靜氣。
司馬懿便是鎮靜自若,面臨當下局勢也是久久沉默。
并州的禍患還在并州之外,這里亂起來,就注定曹魏不得不向這里傾注更多的精力。
增兵已經是當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洛陽朝廷正在做的。
本來朝廷是想要一個安穩的北疆,好好讓中原之民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的。
結果現在卻是要持續動兵,還要繼續窮兵黷武,這對國力恢復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尤其是南邊的兩個割據勢力都在潛心發展、虎視眈眈的情況下。
其實,南邊兩個割據勢力并沒有像司馬懿想的那樣潛心發展。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他們各自有各自的麻煩要處理。
只是沒有曹魏并州之亂這么嚴重罷了。
先前,曹丕不僅派校事去蜀中煽動叛亂,還去江東煽動叛亂了。
他們找上的是一個名叫彭綺的,他是鄱陽郡的大族,對江東孫吳政權的剝削很不滿。
于是在曹魏校事的煽動下,彭綺自稱將軍,攻破鄱陽諸縣,其部眾有數萬人。
孫權大驚失色立刻任命周魴為鄱陽太守,與胡綜并力征討彭綺。
周魴年少時好學,被推舉為孝廉。
歷任寧國縣縣長、奮威將軍長史,又轉任懷安縣縣長。
當年錢塘盜寇大頭領彭式等聚眾作亂,周魴便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錢塘國侯相。
一月之內,便斬殺彭式及其黨羽。
周魴由是被提升任丹陽郡西部都尉。
這次彭綺作亂,孫權再次讓他這位救火將軍臨危受命去平叛。
還任命解煩督胡綜去協助他。
不過自從孫權平定羅縣的陸氏叛徒后,境內的叛亂基本上都掀不起什么大的風浪,局面都在可控范圍之內。
豫章郡的山越首領張節,有眾萬余人,本來很囂張的。
如今,在吳軍的持續攻打之下,他已經從進攻階段被打到防守階段。
如果沒有外援的話,張節的結局只剩下被吳軍剿滅這一種可能。
就算現在多了個彭綺,相比于曹丕的一州之亂,孫權這里頂多算是一點五個郡之亂。
劉禪那邊的麻煩稍微比孫權大點,相當于二點五個郡之亂,而且是南北兩線作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