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沒有了鮮卑人的威脅,那他匈奴人就會成為曹魏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了吧。
但是這些弊端與司馬懿承諾的利益相比,又似乎顯得渺小了些。
畢竟司馬懿的承諾,很有可能改變自己家族的命運。
劉豹的漢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可是他無論如何都融入不到漢文化圈子里去。
雖然因為他麾下兵強馬壯,但是這些士大夫們只是把他當成打手,當成工具,唯獨沒有當成自己人。
188年,由于南匈奴的動亂,劉豹因此留居漢地。
196年,其叔呼廚泉在於夫羅死后繼位單于,他則成為左賢王。
統領匈奴五部中最強大的左部至今,這么些年的摸爬滾打讓他明白了。
自己再有文化,不被士大夫圈子內的人承認和接納就沒有用。
哪怕自己論語比他們背的更熟也沒有用,他們不會真的跟你辯論學問知識。
而是會問你父親是誰、師父是誰,有沒有名士大儒的傳承?
門派學閥極度排外,沒有傳承,不得到承認,就始終融入不進去。
劉豹知道自己大概是沒有機會了,所以便希望能為子孫后代爭取一下,鋪個路。
拜大儒為師,成為士大夫,能夠加冠取表字,出仕為官。
比擱草地上風餐露宿安穩多了,草原雖好,然最后定然是中原王朝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這也是他跟太原王氏走的非常近的原因之一。
除了物產商貿的利益之外,他其實更看重的是對方的文化底蘊。
但畢竟家學淵源是一個士家大族最重要的傳承,王黑始終沒有輕易開口。
而現在,司馬懿開口了,機不可失,下一處朝廷遇到這樣的危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
于是劉豹答應了,并且迅速回去發動部眾起兵。
“我是為了大家的富貴著想,不打這一仗,難道富貴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游牧民族互相攻伐是常有之事,匈奴部眾對劫掠發橫財也是非常熟悉的,于是紛紛響應首領的號召。
司馬懿送走劉豹之后,迅速派人去將此事告知了去卑。
在去卑為盟友的跳槽感到惶恐的時候,司馬懿又是一個大棒加甜棗。
表示只要你派長子到鄴城當人質,并進貢一大筆牛馬錢糧賠罪,朝廷便可赦免他的過失。
去卑現在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十歲,小兒子六歲。
原本小兒子已經送到鄴城去當人質。
現在要是再把大兒子送去,可真就是套上項圈的走狗了。
然而形勢比人強。
就像軻比能那樣,去卑也面臨缺糧的困境,維持大批人馬的消耗很大,他也快堅持不下去了。
于是就跟司馬懿商量,派人質可以,貢賦能否減一半,畢竟自己剛剛被打劫了。
而司馬懿深知這時候必須強硬,胡人往往吃硬不吃軟。
同時他也精準的拿捏了去卑的心理,知道對方現在的困境。
于是他拒絕了,表示如果去卑不按照他的條件去做,那朝廷就不得不問罪他殺害張景的事情。
果不其然,最后去卑認慫,送人質同時破財消災。
如此一來,豪強、士族、劉豹、去卑一個個都被司馬懿分化瓦解,將并州納入掌控。
而在東邊憋了一肚子火無處發泄的去卑,隨后惡狠狠的盯上了西邊的先零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