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的亂局只是一個小插曲,并不影響大局。
劉禪抵達陳倉之后,鞏固好目前的后勤運輸線路并對漢軍的指揮系統進行了一番梳理。
總算是得到了統一,簡而言之前線聽諸葛亮的,其他地方的聽劉禪的。
岐山——郿縣前線雙方的對峙戰線拉了幾十公里長,各自依照地勢或城池,連營數百座。
除了在長安城、潼關和函谷必要的守軍之外,曹真幾乎是將所有老本都拉到前線來了。
算上各種方式征召而來的輔兵,共計十萬人部署在這條防線上。
而諸葛亮這邊,有自己從陳倉拉來的四萬主力,還有趙云在五丈原的一萬戰兵。
后面陸陸續續也有輔兵和民夫趕來,人數也逼近十萬人。
二十多萬人的對峙,關中大地上,已經很久沒有這么熱鬧了。
曹真拒絕出戰,嚴令各級將官死守城寨。
漢軍則是想出各種辦法刺激魏軍出戰,常常進行一番唇槍舌戰。
漢軍士卒扯著大嗓門,配合著鐵皮喇叭,聲音洪亮。
以魏軍士卒的老母為核心,以九族為半徑,以人體器官為突破點,進行地毯式轟擊。
魏軍沒有鐵皮喇叭,只能拼命大喊著罵回去,久而久之,魏軍士卒嗓子喊啞的越來越多。
這種事,讀過書的還真不好搞,就得讓大頭兵上,他們那渾話真是跟倒料豆似得往外蹦。
雙方就這樣持續對噴對峙著。
在此地的糧食消耗,各自后勤消耗都是堪稱日費千金的恐怖數字。
后勤補給線上源源不斷的糧食運輸,在經過沿途大量損耗后運到前線。
毫無疑問,這是季漢與曹魏的國力之爭,兩虎相爭,必有一亡。
劉禪這邊,打算穩固后勤之后,采取不首先征兵的策略。
也就是只要曹魏不增兵,自己也就不增兵,盡可能的節約后勤。
然而,曹魏那邊又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大多數將領都認為漢軍在占領雍城后一定會繼續向前線增兵。
郭淮被曹真安排駐守北原,將漢軍盡可能壓縮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的地方。
諸葛亮是有想渡過渭水,占據北原高地的計劃的,因此多次嘗試進攻此地。
郭淮每次都艱難的將漢軍擊退后都心有余悸。
直面漢軍的兵峰讓他壓力很大,因此多次要求曹真加派兵力。
北原之所以叫原,是因為它和五丈原一樣是一塊突出的高地。
也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所以曹真相信隊友,認為郭淮能守住,沒有給他加派援軍。
其實郭淮也確實不需要援軍,他麾下兵力不少,一萬有余,只是面對漢軍的時候心里安全感不足而已。
期間,諸葛亮也嘗試著從其他地方尋求突破。
他發現夏侯霸安營扎寨在河道彎曲處,非常聰明的借助地勢建立營寨。
但他忽略了天時,天大旱,久無雨,河道水位下降。
現在又進入秋冬時節,正是一年的枯水期,邊緣的河道灘涂出現防護漏洞。
雖然這個漏洞不大,但有總比沒有好,于是諸葛亮組織了一次針對夏侯霸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