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部落首領也希望掠奪更多的財富,擴張勢力。
鮮卑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促使他們再次南遷。
圣武帝拓跋詰汾繼位之后,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
即后世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
這里水草更加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
這時候已經是東漢桓、靈二帝時期,在這個漢人衰落胡人崛起的時期,拓跋鮮卑算是踩著上課鈴聲入教室,差點遲到的學生。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后,擊敗并不斷與留居故地的匈奴人融合,進一步發展壯大。
匈奴的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后,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
時至今日,鮮卑可汗拓跋力微的麾下共有75個姓氏部落。
拓跋力微算是相當頗有先見之明的有為之君。
他已經注意到當下受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北方漸漸難以生存。
想要獲得更加豐美的水草,想要部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就得向南。
公孫淵的邀請,簡直就是瞌睡來了送枕頭,拓跋力微決定趁此機會開始第三次遷徙。
之前,他們跟遼東公孫氏一塊打過夫余、高句麗,也算是早有合作基礎。
他從公孫淵那里得到了不少曹魏北疆的信息。
根據這些極為延時且是二手信息,拓跋力微分析出來此時南下大有可為。
他讓長兄禿發匹孤(也稱拓跋匹孤),率眾前往河西之地。
那里的兩部鮮卑狗腦子都打出來了,南邊的匈奴人劉豹正等著坐收漁翁之利。
禿發匹孤此時趕過去,若是能截胡,便可成為最后的大贏家。
畢竟同為鮮卑人,比起被匈奴吞并,還是跟自己人融合更容易接受些吧。
為此,拓跋力微甚至還勸哥哥改變一下部眾形象。
拓跋部眾是梳著辮子的,就是后世熟悉的那種鼠尾辮。
故接觸他們的漢人稱之為“索虜”,以區別于其它鮮卑部。
對于拓跋力微來說,只要與己有利,蓄發易服也無所謂。
而他自己,則是率領主力跟公孫淵一起穿過燕云山脈前往上谷一帶放牧,甚至打算試試能否前往中山國一帶活動。
能否翻得過燕云山脈,對于北面的胡人來說那就是天上地下的區別。
翻得過去,對于胡人部族就相當于鯉魚躍龍門,就能以錦繡山河為畫卷,創作一番豐功偉績。
翻不過去,那就只能淪為化外蠻夷,說不定在浩瀚青史之上難留下一筆記載。
所以拓跋力微是很感激公孫淵的,如今有他帶路,自己才能越過這‘龍門’。
龍城飛將已黃土,今時胡馬踏陰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