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戶籍民成年男丁一輩子除了要服兩年兵役外,每年還須在本縣服一個月的無償勞役。
從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等勞動。
從此以后都變成有償的了,每個郡國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制定一個雇傭薪酬標準上報中央。
然后中央隨機派出刺史明察暗訪,當然還有六扇門和東廠從旁協助。
一旦發現當地有官員敢以低于薪酬標準來役使百姓者,所欠薪酬,以貪污罪論處。
劉禪想借此機會,終結人頭稅的歷史。
在朝廷掌握全國土地賬冊的前提下,將男女丁稅口算折進田租稅里面。
目的是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人口增長。
減少官吏每年上門擾民的工作,讓勞動者有比以前較大的人身自由,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尤其是賦稅規則的簡化,能夠減少基層官府任意加稅的可能。
一開始,是有人反對的。
“漢室衰微始于黃巾賊,張角非神人,然竟能蠱惑天下人如此之多,何也?”
“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孤定要除此弊政。”
劉禪一發話,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文武群臣哪里還有反駁的呢?
從宏觀歷史角度來說,攤丁入畝、度田授田應該是個浩大而又敏感的改革。
歷史上大多數的改革都是艱難甚至要流血的,但當下要做起來,是不大可能出現大的阻礙的。
誠如很多有識之士想的那般,以劉禪為首的改革勢力占據優勢。
關中內部殘破,放眼望去,這里有七成左右可以稱為中上級別的無主之地。
他們的主人早就逃了,甚至干脆就是死了。
便是有些豪強留在鄉土,比如土壤最肥沃的京兆地區,他們的占比也不高。
而且他們也沒什么實力,面對朝廷的官吏,不得不被動上報家中戶籍田冊,交出所有隱匿戶口。
關中的土地、人口都不可避免的被朝廷幾乎徹底掌握,將士們的軍功授田暢行無阻。
出自劉禪的決心,諸葛亮來執行,將士們的鼎力支持。
幾乎從各個角度確保了這種放在平常時難以想象的改革順利進行。
這也是有規律可循,歷朝歷代往往都是開國時期創立制度很容易的。
就在此時,大量人員隨著劉備從蜀中涌入。
其中一部分人不可避免的產生遷居關中,或者是在關中建立一個分家為整個家族發展牟利的想法。
這里面既有法正這樣的返鄉團,也有一些想要走出去的蜀中豪族。
然后他們發現,這里的土地都有主了。
甚至他們的主人是朝廷,不是他們可以肆意圈占的。
想要土地也可以,承包然后正常交稅,十稅一也不是多么苛刻不是嘛。
但是土地,一定要始終掌握在朝廷手里。
先從關中開始,繼而推廣涼州、益州、荊州,乃至于全天下。
劉禪認為,任何朝代,如果他只能在底層平民身上收稅,而上面一大堆權貴富豪能以各種手段躲避,那這個朝廷的稅收體制就出了大問題。
不改是會亡國的。
比如……明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