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諸葛亮的匯報,老劉大致了解了朝廷大局。
他只對這些事情做了評價,并沒有給予什么工作指導。
君主離線太久,文武百官都已經基本適應了劉禪主持大局的工作狀態。
太子的東宮寶璽蓋的公文當旨意,傳國玉璽的真中旨反倒會讓他們愣一下。
當然,這也跟老劉不戀權有很大的關系,從很久之前老劉就摸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割據一方的梟雄,最多能稱霸天下,一統九州和治國理政,他還真不如家小子劉禪。
老劉看人的水平還是很高的。
劉禪別看性格很混,但是真的頗有英雄氣,做事有分寸、有格局且目光長遠,功績能壓服群臣,人也孝……也算孝順吧。
總體上來講,劉備對劉禪還是很滿意的。
至于退位太上皇之事,老劉以前也考慮過,但因為時機不成熟被法正勸住。
現在劉禪給出暗示,看來他是認為時機到了。
這種事肯定不能讓劉禪明著說出來。
必須老劉自己主動提出,然后再跟群臣表演一波三辭三留,才不會讓人詬病。
至于為什么劉禪認為時機到了,老劉猜測,大概有三個原因。
一是劉禪已經事實上當著常務副皇帝很久了,老劉只是占著名頭。
一些繁瑣的祭祀天地、稷神、先祖的儀式,劉禪不想親自去,老劉便是做了太上皇依舊可以代勞。
二是大軍就要東出,而原本的漢天子,現在的陳王(山陽公)劉協此時還活的好好的。
如果老劉還是皇帝的話,到時候與劉協不好相見。
僅僅見面誰拜誰都是個大問題,會被深度解讀。
而如果以退休身份相見,則就能放下許多顧慮,恬淡相處,一起嘆息一下漢室往昔,欣慰一下現在和將來。
三則是劉禪需要徹底無掣肘的實權,斷絕有人想用老劉來制衡甚至阻撓劉禪的政策方針。
關中的改革順利,不代表能順利的推向全國各地。
攤丁入畝不是一紙政令就能徹底施行的,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老劉如果一直隱居幕后不站出來,便無所謂,可一旦老劉不小心被吹了耳旁風,隨便說了幾句。
恐怕就會被有心人借題發揮給不是皇帝的劉禪使絆子。
另外,劉禪如果不是皇帝,碰上一些身份不凡的人阻撓,跟老劉溝通一來一回就會浪費很多精力。
老劉參和進來,他們跟劉禪之間的博弈便是三條線。
而老劉退休的話,博弈便只有一條線,倒是有些精兵簡政的味道。
所以,老劉打算此次祭祀完歷代先帝陵寢后,便著手進行退休事宜。
并且他還要在退位之前將最后一件事做完才行,那就是將都城遷到長安來。
就在關中行臺在給老劉布置祭祖事宜的時候。
改革和科舉諸事總算制定出完整章程的劉禪,他的注意力漸漸放到了東邊。
糧草不是特別齊備,但也滿足了出征的基本需求。
所以,是時候從關中出東方了。
而且趙云傳來消息,他順利接管了弘農,大軍進入河南尹的通道可算是已經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