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卑衍覺得他的這個行為太沖動了,甚至有些剛愎自用。
即便是要稱王,也應該是在清楚了此次漢軍北伐的形勢之后才行。
如果漢軍慘勝、或者魏軍慘勝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面,干脆沒有勝利者。
那他可以試探活動一下稱王的事情。
但也不能直接自立就封邦建國,而是應該攜勢要挾慘勝的一方,讓他們迫于壓力不得不承認他的燕王。
這樣,魏國沒理由懲罰他,而得到劉備劉禪父子承認,之后大家也會默契的忽視白馬之盟。
而自立真就是吃力不討好,除了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之外,各方勢力都被得罪了。
現在公孫淵親口說出漢軍在黃河以南取得很大的進展,群臣皆有不同程度的吃驚。
這顯然是出乎了他們幾乎所有人的預料,不少人都覺察出了此時公孫淵的燕王之位就很尷尬了。
但是沒有人主動提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公孫淵是個很愛慕虛榮的人。
而且他對自己麾下的遼東兵馬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總覺得無論哪個勢力他都能碰一碰。
比如先前拓跋鮮卑擊敗了他的兵馬而爭奪了幽州西部,但是公孫淵卻覺得是自己沒有拿出全部勢力。
一開始他還大怒之下要求遼東留守的官員趕緊整頓更多的糧草兵馬,他要報仇。
幸而臣僚們都比較清醒,將他勸了下來。
現在,天下局勢變動了,漢室要再次崛起。
他們遼東,甚至可以說他們燕國,現在也要根據局勢重新規劃未來的路了。
很快,群臣中便分成了兩股勢力。
一支以理智穩重的老臣們為主。
他們表示,漢朝廷的使者還在遼東。
雖然現在他們已經稱王建國,但并不是沒有回頭路的。
只要向使者表示他們新打下來的地方,擔心民心威望不足,所以才扯大旗拉虎皮。
用韓信稱齊王的故事來背書,總還是能說得過去的,等將來漢室定鼎,仍不失封侯之位。
一支以公孫淵大封百官的時候提拔上來的臣僚為主。
他們認為公孫淵應該保留王號,跟魏國合作,合并一處,一起對抗強敵。
他們支持保留王號當然可以理解,畢竟這也是他們的富貴。
這一點,并不能說他們是奸臣,因為他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在維護公孫淵的利益。
畢竟這么做其實也是有可操作性的,漢軍是在贏,他也一直在贏,可是他無法保證自己能一直贏。
亂世幾十年,一部分人們對漢室的心其實也是有離心的。
那么,各方勢力聯合起來抵抗強盛起來的漢室,等到漢軍哪一天敗了,便又是群雄逐鹿的局面了。
無非是再將亂世延續幾十年而已。
天下一統當然是要的,各方諸侯都想要消滅競爭對手,成為天下唯一的至尊。
誰要是只想著割據茍安,那他麾下的能臣良將便會自謀出路,然后帶著想要一統天下的梟雄來消滅他。
以至于其成為別人晉升路上的墊腳石。
然后,公孫淵從這兩條路中選擇了……第三條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