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趙爽的計算成果得到了劉禪的肯定,確立了該數值為朝廷認可的官方圓周率。
當然,其實趙爽已經算到十幾位了,但是劉禪就記得后七位。
再多的那些,劉禪不會背。
其實有七位的情況下,已經足夠使用了。
至少在基礎數學科學領域,其實以后兩位,即3.14,就已經足夠大多數情況下的使用了。
當然,別人做不到趙爽卻能主要還是學習了落下閎給后世打下的數學基礎。
落下閎因其在家鄉的名氣,經同鄉、太常令譙隆和太史令司馬遷推薦,被漢武帝征召入京。
與當時的官家天文學家唐都、鄧平一起研制歷法。
此歷被漢武帝采用,于“太初元年”頒行,故稱其為“太初歷”。
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歷法,優于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
該歷法的出現,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歷法結構。
他甚至還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
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落下閎完善了古代天文學說渾天說,奠定了中國古代先進的宇宙結構理論基礎。
渾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宇宙理論,基本觀點認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個“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著于天球之上,不停的運轉著。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
天內充滿了水,天靠氣支撐著,地則浮在水面上。
天的大圓分為365.25度,渾天旋軸兩端分別稱為南極、北極。
赤道垂直于天極,黃道斜交著天的大圓,黃赤道交角為23.25度。
無疑與后世球體天文學相近,從這點來說,大漢已經掌握了極為先進的天文知識。
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這種觀點認為宇宙是無限的,人類生活的地方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
正如張衡所總結的:“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在此理論基礎之上,落下閎制作了渾儀這種天文觀測儀器。
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是以渾天說為理論基礎制造的、由相應天球坐標系各基本圈的環規及瞄準器構成的古代天文測量天體的儀器。
不過原本的渾天儀在漢室衰微的過程中沒有得到保存。
因此,劉禪心里埋下一個疙瘩,想要將這儀器重建出來。
劉禪有心推動這方面的學說發展。
當下主流的學說有三個,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而且都在迅猛發展,誰也說服不了誰。
不過劉禪還是能分辨各個學說哪里可取,哪里不可取的。
因此,他想要針對這三個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編撰一部《漢書·天文志》
當然,劉禪自己的事多,不能在學術方面耗費太大的精力。
然后他就想到,自己身邊的譙周,比起參軍,學者更適合他。
天文志寫出來,到時候可以給他個‘二作’。
ps:抱歉書友們,給祖國母親過生日太興奮了。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等咱們假期結束后滿血歸來(敬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