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十五萬當然不是現在就已經達到的,而是諸葛亮根據戰后朝廷掌握的土地和人口計算出來的一個約數。
這是朝廷能動員的戰兵數量,而當下朝廷大部分戰兵已經卸甲歸田,投入到生產恢復工作中去了。
目前朝廷無需動員就能調動的武裝力量有近十萬人,分散在各地。
其中五千是交州方面的海軍力量,他們人數少,但是船只先進,有四十多艘大型海船,一百多艘小型海船。
他們正是當下應該是進攻廣州的主力。
據說他們在河口出海向東南,經常遇到各種島嶼。
劉禪則是傳旨過去,賜名萬里石塘。
對于發現島嶼并繪制地圖的船員,則根據重要程度,給予金錢到爵位的賞賜。
這讓大漢的南洋水師士兵們很興奮,很熱衷于出海,進取欲望強烈。
其余兵馬,則主要分別駐扎在各地或者進行著局部戰爭。
李軌在北疆鬧出來的動靜雖大,但動用的不是朝廷主力部隊。
如當下的朝廷主力部隊,長安大營留兵一萬,黃河布防一萬人。
關中都督吳懿麾下五千人巡守三輔,這一共就是兩萬五千人。
函谷關劉禪徹底放棄,并以潼關為重點經營的關中東大門。
古函谷關因為黃河改道,在西漢時期就漸漸的被廢棄。
新修建的函谷關在古函谷關以東,雖然也比較險要,但進入雒陽的道路從一條變成了兩條。
新函谷關只能扼守其中一條,已經不是非攻擊不可的目標了,戰略價值大打折扣。
潼關更加靠近帝都長安,這支兵馬能起到更好的保衛作用。
雖然雒陽的歷史底蘊足夠,關東的經濟和人口也更加繁盛,做都城的話會很大程度的減少統治的經濟成本。
雒陽之地的形勝不如長安,也不如燕京,更加適合承平日久進入守業時期的王朝。
而國家想要保持對外強力進取,最好還是選擇長安或者燕京為都城。
這個時期燕京的條件,加上身份背景,劉禪顯然不會去燕京的。
畢竟作為世襲轉移的季漢沒有選擇,必須回到大漢最初的都城長安。
然后以洛陽為核心,沿河南尹、潁川、汝南又布置了兩萬五千人。
這是控制新占領區,并針對新的邊界進行布防所需的必要部署。
南中李恢麾下有五千多的常備軍,益州留守大營有五千余機動兵力。
荊州方面則是有三萬人馬,其中南陽、南鄉一帶劉封、關平統帥共一萬多人鎮守。
還有五千則是被丁奉率領著在荊南跟呂岱互撕。
剩下的兩萬人則是被向寵帶著去攻打徐盛。
當下,天下各方勢力都在小心翼翼的防備漢朝廷的出手,竭盡全力的布置防守。
但是卻只看到漢朝廷在改革在休養生息。
可荊州的戰事還在時刻提醒著他們,這頭猛獸有著隨時噬人的力量,以至于他們不敢放松警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