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的臉常常笑得跟菊花似得,其他官署部門提交的報表。
隨手一翻、高呼一聲:“批!”
動作之瀟灑,語言之悅耳,往往能引來別人的連連稱贊。
除了生產方面的供給側提升之外,大漢振國商行還搭建起來一個互聯共通的大型商貿平臺。
當然,振國商行除了是商貿平臺之外。
還有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的屬性,可以對政府和民間放貸。
通過政治手段和經濟手段,朝廷則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控了國內資源。
構建了全國一盤棋的大局,市場經濟越活躍,振國商行盈利越多,上繳國庫的財富就越多。
也就是沒有統計的,若是統計,就能得出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季漢,第二大經濟體的是振國商行。
一個地方的經濟秩序恢復了,那么它的社會秩序也就基本上差不多恢復。
官府在此地的治安壓力,便會大大下降,在配合上屯田政策安置無業流民,基本便能穩定統治了。
試想一下,戰爭過后的新占領區一般都是十分混亂的。
盜匪、小偷、逃兵遍布各地,非常難對付,不動用軍隊去抓捕罪犯,將監獄塞滿,顯然是無法展開治理的。
伴隨著屯田制度逐步推行,經濟恢復大家安穩生活也能吃喝不愁,這些人口自然能在土地上安頓下來。
屯田配合著經濟建設,這樣的政策在南中初步形成,并在北伐涼州的時候得到了完整成功的實驗。
此后關中、河洛地區的相繼拿下,也都是按照這個對策模式來盡快恢復生產。
劉禪帶著麾下的文武團隊多次復盤總結,成功積累一些經驗,并帶起了一支素質專業、技術過硬、忠誠可靠的搞貨幣經濟的官僚團隊。
令外人驚奇的事,鑄幣權劉禪沒有單獨交給戶部,而是以戶部下轄的錢幣司和軍機臺共同掌管。
一方面是鑄幣權關系重大,不能讓戶部獨掌,二是貨幣可以用來打經濟貿易戰,所以讓軍機臺共掌。
貿易戰也已經成為季漢朝廷對外戰爭的一個重要形式。
在自己境內當然是要市場穩定,最佳的狀態是以微通貨膨脹的形勢發展。
貨幣供應當充足且適量,錢不值錢是個很大的麻煩,錢太值錢同樣是個很可怕的問題。
前者讓百姓扛著貨幣都買不到東西,只能面幣思過。
后者讓平民百姓捏著錢抑制消費,兜里窮的只有錢。
作為季漢朝廷的掌控者,劉禪一直是小心翼翼的操持。
經濟這玩意,玩崩了的人比比皆是。
因此,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技術,但劉禪不會冒然推行紙幣。
當權者在制定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時候,絕對不可一拍腦袋瓜就出主意。
至少就眼下來說,紙幣之類的還是多余的。
振國商行的糧票具備一定貨幣屬性,但也只是那些豪強富戶之間貿易的信用憑證。
到底還是有不少人會用他來兌換糧食的,而不是當成純粹的等價物。
現在的市場上,還沒有這么大的交易量需要紙幣來承擔,銅錢綽綽有余。
到了天下一統,社會徹底安定,市場商品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的時候,紙幣的后來居上便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