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雖然家學淵源,但是他被扔出來的時候畢竟才十五歲,基礎剛剛打好,老爹還沒來得及給他鋪設司馬家的世界觀。
所以對于一些知識,他還真不怎么清楚,于是下意識的便問道:
“為什么?”
楊囂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道:
“五經博士,可追溯到先漢武皇帝時期,先漢武皇帝采取董子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當時的儒學也是頗為龐雜,內部有多個不同派系。為了規范之,朝廷便設立五經為朝廷認可的官方學說。”
“時過境遷,王賊禍亂天下,致使經學教育衰敗,后漢光武皇帝十分重視經學,各家皆以自己為正統,便初步確定了十四家法。”
“至孝章皇帝召集天下大儒商討經學,人多嘴雜竟然議論了整整一月,朝廷最后不得不確立十四家法都是朝廷認可的家法。”
司馬昭陷入思考,從劉禪這些年的行動和政策來看,他雖然也用儒,但不怎么敬儒。
雖然依舊是以儒學為主的態度,但是他改造儒學的愿望表現的更加明顯。
自己第一次聽到這么個前因后果都會有些矛盾感,劉禪更激進,他顯然會問出那句話:
‘十四家法憑什么,明明只有五經,哪來的十四家?如果正確的只有一個,豈不是其中至少有九家是錯的?’
進而,司馬昭用他聰明的腦袋瓜繼續順著思考下去。
尤其是從政治意圖的角度,站到皇帝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良久,他忽然咽了口唾沫,說道:
“陛下表面是廢察舉,實則是廢私學、唯官學。”
聞言,楊囂張了張嘴,隨后瞇眼看著對方,笑道:
“子上賢弟才智過人,將來的成就一定不是我可以比擬的。”
咣當一聲,司馬昭手里的茶杯掉在地上。
“子上賢弟……”
“呃,沒事,兄長別擔心,我怕燙,所以脫手了。”
……
十四家形成的客觀因素,并不是什么秘密,有心者都能得知緣由。
儒家經典從先秦時期傳承至秦,口口相傳以及竹簡抄寫傳承。
是否有錯漏只有那一代又一代的抄寫當事人知道。
后來更是遇到了始皇帝的焚書坑儒,雖然當時主要打擊群體是方士,但顯然打擊面很廣。
當時最為跳脫的儒生們也在打擊范圍之內。不少有先見之明的儒士便將經文藏了起來。
或拼命背誦,真的口耳相傳,才讓一些經典免于消失,將儒學傳承下來。
但是精準度顯然因人而異,而且還沒有標準答案去檢驗哪個正確、哪個錯誤。
因為字形、記憶、字音,乃至于不同地方的口音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同一本書不同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更何況沒有書的情況呢。
五種經書于是出現了相當多的不同版本,這些版本的含義也各有區別。
不同的斷句方式,甚至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意思,還都有各自的道理彼此難以說服對方。
因此由于這般背景,儒學雖成為國學,但儒學內部各家學說齊鳴,爭執不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