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楊氏當然還是家大業大的,沒有被曹魏的暫時打擊給擊倒。
而是蟄伏起來,一直在尋找別的投資機會尋求家族重新復起。
皇帝的饋贈如蜂蜜般甘甜,但是
此楊氏五子,便是楊家下一代的核心,傾家族之力培養的五位精英。
其中以楊囂最為年長,去年剛滿十八歲。
建興元年哪怕只來了一天,按照這個時代的算法,楊囂便是十九歲。
只比陛下小一歲,便已經接手家族重擔了。
楊修被曹操殺死后,楊氏遭受不小打擊。
楊囂想要復興家族,就必須出來為官,這也是他在積極籌備科舉考試的原因。
其他四人年幼,此時還都是十歲左右的小孩子,他們的前途當然也關系到弘農楊氏的未來。
只不過,他們的前途暫時還不明朗。
現在皇帝忽然跟楊亮說什么五子,立刻就撩撥到了他的心弦。
顯然,皇帝拋出了一個機會,讓家族迅速走出低谷的機會。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定然是有價碼的。
底蘊越深厚的家族,家族積累能培養的子孫代數越多,能夠蟄伏的時間也就越久。
原本,楊氏傍上了河內司馬氏。
那是一支在曹魏冉冉升起的士族新星,頗有成為士族領袖的架勢。
但是,隨著漢軍和魏軍在戰場上天平的傾斜,天下格局轉變。
弘農楊氏抓住機會再次跳回漢室的懷抱。
雖然這讓先前在司馬家身上的投資打了水漂。
但是沉沒成本不能參與重大決策的精英思想,在這種傳承數百年的大家族中早就被總結出來了。
當未來局勢明了的時候,哪怕此前投入再多,也要抓住機會割舍掉,以避免全軍覆沒的結局。
拜曹魏對楊氏的打擊,反正如今弘農楊氏已經決定整體徹底投靠漢朝廷了。
既然如此,那快快融入體制內,為子孫后代鋪平道路,重現家族昔日榮光便是楊亮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才能來說,楊囂已經長大并顯現出過人的才學。
他去參加科舉,即便是不能名列甲首,榜上有名也是綽綽有余的。
天下搞教育的家族,能比過弘農楊氏的,可是屈指可數。
“朕欲以歐陽尚書為正統顯學,其余尚書家法,就罷黜吧。”
聞言,楊亮心底咯噔一聲,皇帝輕描淡寫的就廢掉了成千上萬人的前途命運。
雖然早有些猜想,但當皇帝親口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還是讓此前有些忐忑的楊亮吃了一斤的定心丸。
雖然是士族代表之一,但楊氏從未想過和皇帝作對。
那是風險相當大的事,乃至于有可能會掉腦袋。
巔峰時期的楊氏四世三公,還能那么玩,但現在的楊氏是絕對沒有那個資格的。
而在罷黜九家法這件事上,弘農楊氏的牽扯很深,早晚要卷進去。
但還是越晚越好,太早站出來容易被集火然后按在地上被反復踩踏,最后怕是難以參加勝利者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