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沈氏等江左眾豪強的加盟,孫權也算是給自己奶了一口恢復了不少元氣。
隨后孫權起大兵三萬,并召賀齊率軍一萬在后方支援,進軍潘陽郡準備一舉剿滅彭琦叛亂。
鄱陽郡和廬陵郡一樣,都是從原來的豫章郡中分割出來的。
如果攤開地圖的話,就會發現,在東漢時期的行政區劃中。
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區,大多數的郡國面積都不大。
而偏遠的南方地區,如南中、荊南、揚州南部地區,每個郡國面積都非常大。
像原來的豫章郡,甚至比兗州這一個州的面積都要大。
隨著中原戰亂,大量的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南方的許多郡縣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有必要進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原則性操作。
當然,對于割據諸侯來說,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的作用,那就是多劃分一些行政區劃好安置麾下群臣。
于是,在孫策將豫章郡南邊劃分出去設置廬陵郡之后。
建安十五年,孫權又分豫章郡東部地區置鄱陽郡。
治所鄱陽縣,轄境相當今江西省鄱陽湖以東信江、鄱江流域(婺源縣除外)及進賢、都昌等縣地。
彭綺自稱將軍后,趁著孫權當時的主要精力不在江東,出其不意攻破鄱陽諸縣,聚眾部眾三萬人。
當然,三萬人不可能都是他的直接兵馬,而且他也沒有那個能力攻破鄱陽諸縣。
主要還是因為他自稱的將軍是自稱的大漢將軍,打起來的旗號是漢軍旗號。
本地一些不看好孫吳政權的豪強和山越也都紛紛加盟,才形成如此聲勢浩大的形勢。
如果不是江東大將步騭及時回援江東,在西邊的豫章郡布下防線。
當時的彭琦還真有可能向西打通隔絕,與漢軍控制的荊州領土接上壤。
真到了那時候,荊州方面肯定會抓住機會,狠狠的捅入揚州暴露出來的這個缺口。
并將防線缺口不斷撕裂撐大,最后殺向揚州深處。
局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總的來說,步騭的回防當真是關鍵,挽救了命懸一線的江東。
至少是暫時挽救了,能讓孫吳政權再多撐一段時間。
當初,孫權任命了新任的潘陽太守周魴。
當然,孫權是想讓他前來平叛的,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周魴麾下的兵馬只有九千人,對外號稱三萬。
而叛亂的對方可是號稱十萬大軍的真三萬兵馬。
就這點兵力,拿頭平叛?
孫權隨后便擠出了一點兵力,任命解煩督胡綜率領六千人馬前來支援。
雙方一共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卻對外號稱五萬大軍。
但實際上,對外戰爭一直吃癟的吳軍,此時的戰斗士氣和裝備也有些差強人意,并沒有處于最佳狀態。
當初荊州之戰的時候,劉禪雖然同意讓諸葛瑾帶著大量吳軍活著回到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