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接受了姑父劉協的投降,畢竟直接殺了他的話影響太過惡劣。
隨后便拜見了曹節,怎么說這位也是自己的姑母,身上是相同的血脈。
曹家人還是比較重視自己的血脈的,基本上不怎么殺自己的族人,對于沒有威脅的還會善待。
比如黃初四年十二月的時候,曹丕就賜曹節湯沐邑,又封曹節所生的女兒劉曼為長樂郡公主,食邑各五百戶。
總之擁兵數萬的曹叡控制此地之后,一開始對劉協還是比較客氣的,甚至跟他們一塊吃了頓宴席。
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宴席結束之后便是對劉協做出處置了,也必須做出處置。
畢竟在一開始動兵的時候,曹叡是宣布昌邑縣有叛賊的,無論如何,曹叡是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臉。
他只會打劉協的臉,于是他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王,而山陽公的爵位位在諸侯王之上,自己處置不了。
他要求劉協去鄴城向皇帝請罪或者自訴清白。
曹叡要求將山陽郡的人口、土地全部成為自己直轄的生產資料。
他不需要一位尸位素餐的山陽公,因此劉協就不適合待在這了。
只不過,劉協畢竟是曾經做過漢天子的人,如今的曹魏政權這個小廟,還能容得下這尊大佛嗎?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劉協真的到了鄴城,曹魏朝廷的曹霖和文武百官該如何處置他呢?
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放掉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光明正大的殺掉,留著也是一個禍患。
擁有一流政治天賦的曹叡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在為自己謀求足夠的利益的同時,他也并不希望看到冀州的中央朝廷太過拉胯。
在自己有能力反過來伸手掌控冀州之前,中央朝廷還是要能夠穩住局勢的,不至于讓周圍其他勢力侵犯。
當時的曹魏中央僅僅為了穩住局勢便已經拼盡全力了。
曹叡推己及人的認為曹魏中央絕對不想在這時候親眼見到一個活著的山陽公。
說實在的,曹休、曹霖他們確實不愿意看到一個當過漢天子的山陽公。
在沒有自己利益需求的時候,曹叡不會主動給中央朝廷添麻煩。
因為根據連鎖反應,這件事最后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布局。
所以,當劉協不得不出發離開山陽郡前往鄴城的路上的時候,他的第六感就一直在警告自己,因此在馬車上一直心慌意亂。
然而整個路程中都沒有出現問題,讓他稍微松了一口氣。
直到他坐上了橫渡黃河的渡船……
實際上,原本盯著劉協的不僅有曹丕安排的人,其實還有劉禪派來的人。
只不過,由于曹魏對劉協的嚴防死守,六扇門潛伏的爪牙只能在外圍活動,根本近不了劉協的身。
當然,能在外圍監視便已經足夠了。
劉禪也并不是非要與劉協取得聯系或接觸什么的,他只是覺得將來可能會有需要的一天而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劉禪并沒有想做什么傷害劉協的事情,因為他完全不需要,季漢的法統已經是真金不怕火煉。
相反,他可能更希望通過營救出一個活著的劉協來為自己的政治形象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