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彼刻對于這個曾經背棄過自己的魏種,曹操心中也有了更多的考量。
雖有憤怒,但已不再像過去那般沖動,非要取其性命以泄心頭之恨。
這時候曹操面對袁紹的巨大壓力也是人心向背,這時候已經不能立威了,反而要彰顯自己好施恩的形象。
更何況,魏種此人畢竟是由曹操親自舉薦為孝廉之人,如果貿然將其斬殺,豈不是向世人昭告自己當年看走了眼。
如此一來,不僅有損自己的聲譽,更會讓人質疑他識人之明。
深思熟慮之后,曹操展現出了一代梟雄的寬闊胸懷和睿智眼光。
他當眾大手一揮朗聲宣布:“此子雖曾負我,但不可否認乃是一有才之士!”
說罷,便命人解開捆綁魏種的繩索。
隨后,曹操更是出人意料地當場任命魏種為河內太守,并將關乎河北地區的重要事務全權托付于他。
此舉一出,眾人皆驚,紛紛贊嘆曹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且大度容人的風范。
一個小小的魏種是死是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借此機會成功塑造了自己愛才惜才的光輝形象。
然而,盡管魏種得以僥幸存活下來,并且官至兩千石。
但他的命運也因為早年‘革命信仰’不堅定的出逃行為而被鎖死。
從此以后,無論他如何努力,都始終無法得到曹操真正的信任與重用。
終其一生都被困在這兩千石的職位上,再也難有寸進。
一直以來,魏種心中充滿了深深的危機感。
他深知,如果自己無法取得其他卓越的功績,那么在青青史書中,自己恐怕將會被描繪成一個如同小丑一般令人恥笑的角色。
特別是當他最初擔任河內太守時,竟然天真地端起了那高達兩千石俸祿官員所應有的架子。
想著快速與當地的士族豪強建立良好關系,于是主動的征辟當時河內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司馬家的次子司馬懿。
然而,令魏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司馬家早已洞察了他的底細。
他們清楚地知道,魏種在曹操那里并不受待見,甚至可以說是頗為失寵。
所以,對于魏種拋出的橄欖枝,司馬家絲毫沒有放在眼里,果斷而決絕地進行了拒絕。
這一事件使得雙方之間的關系瞬間降至冰點,從此相互厭惡。
不得不說,司馬家族的確擁有瞧不起魏種的資本和底氣。
因為沒過多久,便是由曹操本人親自出面,將司馬懿征召至丞相府任職。
這無疑是對魏種權威的一種無情踐踏和羞辱,讓他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在權力場中的微不足道和尷尬處境。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曾經那個尚未踏入仕途的毛頭小伙,在官場之路平步青云,一路加官晉爵。
如今的他,已然位高權重,成為了并州刺史和大都督,恰恰成為魏種自己的頂頭上司。
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位上司態度強硬地將魏種從原本的河內太守之職調離,安排至西河郡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