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趙云則是因為先前關中之戰的時候,劉禪將大軍分為五部,二人各為一部統帥,可見重用與信重。
二人都是偏重于執行的偏帥,只要朝廷制定好戰略,并且選好輔助人選,擔任主帥也沒什么大問題。
諸葛亮則是謀帥,個人不會率軍沖鋒陷陣,但是能夠調兵遣將統籌大局,并且指揮兵馬多多益善。
劉禪也確實是對這些方面進行過考慮,他和軍機臺的一眾官員們一早就根據收集到的各種情報制定了相當細致的軍事計劃。
不僅有首選方案,還有好幾套備選方案。
出征將領多是能征慣戰之將,即便是一些青年將領也是有不少大場面經驗的。
全國征調來的糧食也足夠十萬大軍半年之用,更有自己這個皇帝在背后兜底,怎么打都是順風。
不過,最終劉禪還是認為治理并州比攻打并州更難更重要。
他的目光放得更長遠些,他已經不在意這場仗怎么打了,因為勝利是毋庸置疑的。
別人也可做主帥出征,但是能夠在戰后迅速將并州治理妥當走上正軌的,唯有諸葛亮。
因此他給諸葛亮相當重大的授權,使得他成為此次出征大軍當之無愧的統帥,肩負起為朝廷收復并州的重任。
在權力配置方面絕不給諸葛亮造成任何掣肘,讓他能夠充分施展才華。
盡情發揮自己的智謀與戰略才能跟司馬懿對壘。
而這一舉措更向外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即劉禪對諸葛亮有著毫無保留的絕對信任。
這讓諸葛亮非常感動,臨詔涕零、不知所言。
劉禪憑借著自身的崇高威望以及朝廷的官方認可,要求全體將士務必全力配合諸葛亮的指揮調度。
此時此刻,雙方前線的邊防軍早就已經在劉禪的授意下擦槍走火了。
除了吳懿在黃河上游的嘗試,下游的趙云也派出一支人馬在河南尹地區做出渡河嘗試。
鉗制魏軍秦朗部,讓他無暇支援河東。
當然,秦朗本人其實也沒有支援河東的打算,除了正面雒陽的趙云部之外,陜縣地帶也是需要分兵重點防御的地方。
他麾下那點兵馬早已經是分身乏術,尤其是陜縣區域河對面出現漢軍的跡象的時候,秦朗更是不敢動了。
八月上旬,漢軍的準備基本上完成,各地征召的人馬也已經紛紛趕赴關中停駐,隨時能奔赴前線。
而這個時候,朝廷也已經基本上探明了魏軍大部隊的分布情況和防守兵力。
于是八月六日,王師誓師出征。
丞相兼征北將軍、幽并大都督諸葛亮掛帥,皇帝授予黃越。
關中都督吳懿為副帥,御史大夫孟獲為監軍。
已故三公糜竺之子糜威,擔任虎賁中郎將,率領從中央抽調出來的一千精銳虎賁禁兵,護衛帥帳左右。
姜維統領的四千背嵬軍,孟琰、王平分別統領一萬無當飛軍也已隨時可以出擊。
征虜將軍關興、討虜將軍張苞、建威將軍馮習、護鮮卑校尉高翔、護烏丸校尉句扶、左軍督李豐、右軍督吳班等一眾將領皆帳下聽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