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僅是與漢軍駐守邊疆的軍隊周旋,就已然讓他們竭盡全力,自顧不暇。
如今,眼看著漢軍主力大軍鋪天蓋地而來,若無援兵及時增援,僅憑他們手中這點有限的兵力,顯然是難以招架得住的。
所以他們只能一邊拼命頂住,一邊急切的向司馬懿求援。
對于漢軍究竟該采取何種策略來突破黃河這一天塹,并成功打過河東地區,睿智的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一套深思熟慮且穩健可行的戰術規劃。
那就是,直接干。
沒有什么迂回曲折或精妙復雜,而是簡潔明了,大軍直接揮師挺進,以強大的攻勢強行渡河。
畢竟,此時的漢軍已然坐擁足足十萬之眾的雄師勁旅,如此龐大的軍力面前,又何須過多地顧慮那些繁瑣的戰術技巧呢?
有十萬大軍還整什么戰術,還不用擔心后勤問題,諸葛亮從未打過如此富裕的仗。
在此等實力碾壓的局勢下,只需確保進攻過程中不出現重大失誤即可。
無論怎樣高超的微觀操作或是奇巧的戰術謀略,恐怕都比不上這直截了當的強攻來得有效。
遙想當年,韓信統率著兵力充沛的大軍之時,面對強敵項羽不也是果斷上去群毆,果斷地采用了四面楚歌之計嗎。
如今的漢軍自然也只需選擇勇往直前,果敢出擊。
況且,漢軍此番直接展開強攻行動,不僅僅只是為了能夠如期達成后主劉禪下達的命令,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奪取河東與河內兩郡。
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這樣迅速而凌厲的進擊,可以最大限度地壓縮司馬懿的應對時間,使其無法及時調遣援兵趕赴前線支援。
目前來看,盡管魏軍在黃河防線之上部署了不少兵力,但整體而言仍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
他們雖看似處處設防,實則處處皆是破綻和軟肋,正因如此,強攻對于漢軍來說無疑是最為適宜的選擇。
龍門渡、蒲坂津、潼關的風陵渡、陜縣的三門渡以及下游鞏縣和懷縣的渡口等,無一不是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
對于漢軍而言,可供其突破魏軍黃河防線的選擇實在是數不勝數。
如此一來,魏軍根本無從預測漢軍究竟會從哪一處發動主攻,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
面對這種困局,魏軍別無他法,只得被迫分散兵力,分別駐守各個渡口。
然而,這樣做無疑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實力,導致每一處的防守都顯得相對薄弱。
即便明知可能會出現處處告急的危險局面,但他們也只能咬牙堅持,不敢有絲毫懈怠。
諸葛亮非常尊重對手,豪橫的表示,此戰處處皆是主攻。
他下令全軍將士全力以赴,對各處渡口發起猛烈攻擊,不給魏軍任何喘息之機。
一旦其中某一個點被漢軍成功突破,那么整個戰局便極有可能瞬間崩潰,正所謂“一點破則全局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