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求學之路上,孟建、石韜以及徐庶這三位諸葛亮的同窗好友皆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決心埋頭苦讀,日夜不輟。
他們對知識力求將所學的學問鉆研得精細入微、通透徹底。
無論是晦澀難懂的經史子集,還是繁雜深奧的兵法謀略,他們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反復琢磨,用心領悟。
然而,唯獨諸葛亮顯得與眾不同。
他能夠輕而易舉地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提綱挈領地把握住問題的核心要點。
這種獨特的洞察力讓他在學習過程中游刃有余,常常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其卓越的才智和廣博的見識更是令人贊嘆不已,就連師長們也對他另眼相看。
每當晨曦微露或是夜幕降臨之時,四人便會相聚于學堂一角,或倚靠著古松,或席地而坐,共同暢談天下大事,抒發內心壯志豪情。
有一次,諸葛亮微笑著對其他三人說道:
“依我之見,以你們三人之才學和能力,日后步入仕途,官位至少可達刺史或者郡守之職。”
聽聞此言,孟建等人不禁面面相覷,然后異口同聲地反問道:“那么孔明兄您自己又能官居何位呢?”
面對眾人好奇的目光,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并不作答,那高深莫測的神情越發讓人捉摸不透。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后來,孟建思鄉之情日益濃厚,萌生出了北歸故里的念頭。
當他向諸葛亮吐露心聲時,諸葛亮語重心長地勸說道:
“中原大地人才濟濟,賢能之士數不勝數。既然我們心懷大志,就應當放眼四海,四處游歷闖蕩,何必執著于回歸故鄉呢?”
盡管諸葛亮好言相勸,但孟建去意已決,最終還是踏上了歸家之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的摯友們由于各自的志趣追求和家族利益的考量各不相同,逐漸分道揚鑣。
有的選擇投身于名門望族門下,以期借助其權勢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有的則憑借自身才華,輾轉于各方諸侯之間,尋求明主。
最終,他們分別效力于不同的勢力陣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不過他們的友誼沒有斷,之前諸葛亮從司馬懿的來信中聽聞孟建在并州的時候。
便在曾回復司馬懿的信件中表示,希望司馬懿請杜襲替他向孟建致意。
杜襲,字子緒,潁川郡定陵縣人,在司馬懿的大都督府中任職為軍師祭酒。
其人是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濟陰太守杜根的孫子。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曾經庇禍于荊州,因此和諸葛亮也有不少交情。
杜襲可謂是親眼瞧見天下大亂,親眼瞧見曹魏崛起于北方,然后投奔而來。
親眼看著曹魏一統北方,看著曹魏走上巔峰,親眼漢魏交替。
然后又親眼看著偌大的曹魏由盛轉衰,以至今日地步。
他出仕曹魏三十年了,作為典型的老臣,心情也是和曹魏大多數文武臣僚相同。
可以說,此人他的心路歷程可以代表絕大多數曹魏非宗室官僚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