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太祖之明。
故五月渡漠,北入不毛,重勘長城內外。
今北方初定,南蠻入侵,當獎率三軍,驅除敵寇。
他司馬懿愿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魏室,還于舊都。
這是他所以報太祖、高祖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曹文烈、陳長文之任了。
大廈將傾,司馬懿愿意主動承擔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自縛鄴城治罪,以告二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曹文烈、陳長文等之慢,以彰其咎。
倘若社稷有幸再定中原,臣雖不幸,往焚文以祭,他司馬懿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赴難,臨陣涕零,不知所言。
如此這般的君臣際遇,堪稱千古佳話,這忠君之道感人至深,聽聞之人若是不為之動容落淚,那定然是不忠的。
此時此刻,在場眾人無一不被司馬懿的赤誠之心所打動。
有的涕泗橫流,難以自抑,有的掩面痛哭,悲不自禁;有的則捶胸頓足,長吁短嘆;更有甚者相互擁抱在一起,嚎啕大哭起來。
一番宣泄過后,眾人情緒漸漸平復,心中那份為國盡忠的熱情卻愈發高漲起來。
他們紛紛慷慨激昂地表示愿傾盡全力協助司馬方伯成就一番偉大事業。
見此情景,司馬懿亦是豪爽大方,毫不吝嗇地讓渡自身利益,決定與眾人共同分享權柄果實。
司馬懿當場宣布征辟一批人才,委以并州刺史部或地方郡縣中的重要官職。
不僅如此,司馬懿還憑借著持節大都督的尊崇身份,一舉表舉了三位將軍,以及十一位裨將軍。
此外,其他各家的豪強家族的成員,也根據其麾下兵馬數量的多寡,分別被授予了校尉、司馬等不同級別的軍職。
一時間,整個場面熱鬧非凡,人人彈冠相慶,都沉浸在喜悅之中。
司馬懿巧妙地將各地郡縣的防務的大蛋糕切割成了數十個小塊。
將它們劃分給眼前眾人,讓他們分別去負責鎮守其各自的家鄉或周邊。
從這一刻起,那些原本只是盤踞一方的地頭蛇們瞬間搖身一變成為了強龍。
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既保留著地頭蛇熟悉本地情況的優勢,又擁有了強龍的權力和影響力。
由于地處偏遠,與京城相隔甚遠,所謂“天高皇帝遠”,再加上如今這特殊的身份加持。
從此以后,他們在家鄉酒真的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了。
這種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分封,但實際上相似的做法,對于這些地方豪強而言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然而,盡管如此誘人,眾人心中依然存有一絲疑慮和擔憂。
特別是考慮到他們此番前來乃是趁著曹魏朝廷遭遇困境急需援手之際,多多少少帶有一些趁火打劫的意味。
倘若日后朝廷成功渡過當前的艱難,突然反悔不認賬該如何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