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在秦朗心急如焚地送出第九封求援信之后,這封信終于輾轉來到了司馬懿的手中。
而此時此刻,司馬懿早已率領著大軍離開了晉陽,一路馬不停蹄地向著汾水下游進發,并最終順利抵達了永安縣城。
只見司馬懿這時所統率的兵馬已經可以稱得上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其中不僅有一萬名有一定程度訓練的地方軍,還有司馬師親自帶領的三千精銳侍從。
此外,更有多達五千人的胡人義從騎兵加入到這支隊伍當中,這些胡人義從基本都是來自烏丸和匈奴等部落。
早在司馬懿率軍抵達永安之前,當地的眾多豪強就已經聞風而動,紛紛帶著自家的私兵部曲搶先一步趕到了這里。
并且還有很多豪強,正帶著隊伍迅速向這里趕來。
一時間,整個永安縣城外旌旗飄揚,人聲鼎沸,那場面可謂是壯觀至極。
經過粗略統計,這些豪強們所集結起來的兵馬數量到現在就已經超過了司馬懿麾下的兵力總數。
這個由各方勢力拼湊而成的混合軍團,其總人數足有兩萬之多,且還有不少人馬在陸續趕到。
只不過,由于這些士兵分別隸屬于不同的豪強家族,所以他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
而且更沒有一個明確的上下級統屬關系,且每個人都自視甚高,誰也不愿意屈尊成為他人的下屬,聽從別人的調遣指揮。
于是乎,這些部曲基本都是家主各自為政,由各自的首領統領著行動。
從理論上來說,這先后抵達的九十六家豪強皆與司馬懿有著直接的關聯,并直接聽命于他的指揮調度。
在這九十六家中,有九十三家乃是先前按時抵達了司馬懿所召集的會議現場,全程與司馬懿互訴衷腸、約為兄弟的。
還有另外三家是在聽聞此事后,也是被其中的利益給誘惑到,并且怕被排除在外。
所以積極通過各種關系找門路,歷經一番波折后才總算得以在司馬懿跟前露面。
盡管如此,他們最終還是趕上了最后期限成功“上船”,并且同樣獲得了校尉這樣的軍職。
無論這些豪強是以何種方式登上這艘大船的,此時此刻,他們無一不是滿心歡喜。
畢竟,他們得到了司馬懿那份莊重嚴肅的政治承諾。
只要能夠在接下來的這場戰役中取得勝利,那么他們所屬的家族必將迎來更為輝煌的發展機遇,從而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即將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并州地區剩余那三分之一的豪強。
由于未能獲得如同前者一般的授權許可,在后續激烈的競爭之中無疑會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
可以預見的是,他們的家族極有可能走向衰落敗落的道路。
最終只能淪為他人崛起路上的墊腳石和滋養品,成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今日這些豪強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