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當初孫權派遣全琮率領大軍出征之時,更是親筆修書一封,鄭重其事地向全琮交代清楚。
此番吳國乃是誠心誠意地協助盟友共渡難關,絕無半點虛情假意。
而全琮此人,乃是孫吳政權忠心耿耿的死硬分子。
他與其父全柔早在孫策時期便已投身于江東,也算是元老級別的了。
數十年來,父子二人始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為孫吳政權效力,從未出過任何差池,乃是絕對的忠臣。
正因如此,對于孫權所下達的命令,全琮必然會不折不扣地予以執行。
不僅如此,全琮本人對于結盟這一國策亦是深表認同。
畢竟當前的江東已然處于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的危險境地。
正所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在這種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清楚江東的盟友自然是多多益善。
當全琮得知曹叡所派遣出來的領兵主將竟然是曹爽而非曹纂時,心中不禁涌起一絲感慨。
這一決策顯然顯示出了曹叡對于吳國的極大誠意,甚至連這樣細微的環節都能夠考慮得如此周全。
全琮和曹纂之間可是有著些糾葛的,曹叡此舉有可能是顧及到了自己的感受。
想到這里,他原本還有些忐忑的心頓時安定了下來,對于未來與雍國的攜手合作更是充滿了信心。
如今吳、魏兩國處于同盟合作的狀態之下,然而若是當真讓全琮和曹纂他倆碰在一起共事,恐怕彼此的內心都會覺得有些別扭不暢快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全琮真正結下梁子的并非曹纂本人,而是他的父親曹休。
想當年,魏將曹休手握重兵,坐鎮東南,對峙江東,那次冬季他率領著大軍從洞口大舉出擊。
這一消息迅速傳至東吳,孫權如臨大敵,當機派遣呂范統領徐盛、全琮、孫韶等一眾猛將率舟軍奔赴前線抵御來犯之敵。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前線遭遇極端天氣,狂風驟起,呼嘯肆虐于戰場之上。
那狂風無情地撕扯著東吳的舟軍,剎那間,眾多戰船失去控制,如落葉般被狂風吹向長江北岸。
而當時,早已嚴陣以待的張遼和王凌見狀,立刻率領麾下精銳部隊趁機對吳軍發動猛攻,一時間,喊殺聲震耳欲聾。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東吳舟軍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一艘艘戰船在狂風巨浪和敵軍的猛烈攻擊下相繼傾覆。
大量的士卒或臨陣戰死,或不幸墮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溺水身亡,慘狀令人觸目驚心。
據戰后粗略統計,此次戰役東吳損失慘重,陣亡者多達數千人之眾。
無奈之下,東吳軍隊只得忍痛撤退,返回營地堅守不出。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曹休并未善罷甘休。
麾下臧霸更是屢次率領輕快靈活的戰船對徐陵一帶發起突襲騷擾。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全琮毫不畏懼,始終身先士卒。
他常常身披重甲,手持兵器,日夜不停地巡查戒備,不敢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