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在渡河成功后,馮習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兵力上的優勢成功迫使大陽城投降歸附。
隨后,馮習并未在大陽城過多停留耽擱。
他請杜寬留下來負責整頓大陽城,引導軍民妥善處理秋收工作。
而他自己則是繼續揮師前行,迅速將千余名魏軍的殘余部隊緊緊圍困在了下陽城之中。
這座下陽城雖然名字叫城,但它并不是那種巍峨高聳、規模宏大的城池。
實際上只是一座小小的軍事據點而已。
像這樣的小城池只需一千多名士兵駐守其中,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其防御能力。
現在里面的魏軍正好滿足這個條件,整個看起來就好似一只縮進龜殼里的烏龜一般。
由于這座城池規模較小,其守軍的數量也是相對較少。
正因為如此,城中的糧食消耗速度變得極為緩慢,這使得守軍們能夠輕松地堅守很長一段時間。
不僅如此,由于城池面積不大,守軍可以較為便捷地占據四面城墻,從而形成嚴密的防守陣勢。
這就讓這座軍事要塞顯得很棘手了。
因為對于進攻一方而言,他們能夠部署到戰場上的兵力同樣也是非常有限的。
畢竟戰場的寬度僅有那么大一點,根本無法容納過多的軍隊同時展開攻擊。
即便是十萬大軍前來圍攻此城,每次也只能派遣兩三千人分批上陣。
在以往,如果沒有配備拋石機的部隊前來攻打這樣一座城池,無異會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不過,時過境遷,對于現今的漢軍來說,拋石機這種武器裝備可以說是不值一提的小玩意兒罷了。
所以,當馮習率領著他的部下將這座小城團團圍住之時,城內那區區一千多名魏國殘兵敗將就已然注定只有兩種結局等待著他們:
要么戰死沙場,要么乖乖投降。
事實證明,在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心智健全的人都會對生存抱有積極的態度和渴望。
這些一路被漢軍窮追猛打、狼狽逃竄至此的殘兵敗將們就尤其如此了。
要讓他們選擇為國捐軀,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此時此刻,想要徹底擊垮他們的心理防線,并逼迫他們乖乖投降,所欠缺的僅僅只是一個恰好的時機而已。
終于,就在馮習率領的軍隊后續補給跟上之后,那個關鍵的契機悄然降臨。
漢軍手中掌握著一種威力巨大且射程極遠的拋石機,這在魏軍中早已不再是什么鮮為人知的秘密。
然而,他們對于這種強大器械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關中之戰以前的階段。
他們普遍認為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必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精心打造,絕非能夠一蹴而就之事。
然后,令所有魏軍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
就在下陽城外,短短一夜之間,漢軍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建成了整整十六架巨型拋石機。
這些氣勢磅礴的戰爭利器,傲然矗立在城池四周。
這對城內的魏軍造成的沖擊就如同當年曹操一夜起堅城對關中聯軍的沖擊一般。
面對此情此景,魏軍士兵們無不驚得目瞪口呆,心中充滿了震驚和深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