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小就聰明,如今不僅能夠開口說出一些簡單易懂的話語。
而且性格異常活潑好動,充滿了無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小就表現的很勇。
這孩子常常趁著眾人不備之時,一溜煙兒便上房掀瓦。
搞得十幾個負責照顧他起居生活的嬤嬤和宦官們整日提心吊膽、焦頭爛額。
有一次,劉備見到這般調皮搗蛋的小孫子時,不禁笑著說道:
“咱家這小家伙日后必定會是個能折騰的有為之君。”
聽到這話,劉禪抿嘴,暗自祈禱著,只盼望著自己的寶貝兒子長大后可千萬別變成像漢武帝那般好大喜功的君王就行。
至于要成為漢文帝那樣英明睿智的帝王,他連想都不會多想。
不過嘛,如果能向漢元帝、漢明帝學習,又或者成為漢景帝、漢章帝那樣的皇帝,便也是不錯的。
細細想來,縱觀中華上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歷史長河之中,漢朝皇帝們的整體素質確實稱得上是頗為出色的。
從漢高祖劉邦開創大漢基業開始,到后來的文帝、景帝所締造的文景之治,再到武帝時期的開疆拓土、宣帝時期的中興盛世等等,可以說是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賢明君主。
劉禪深思熟慮之后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應當歸咎于漢朝皇帝所處的獨特生存環境的影響。
在漢朝時期,其皇權并非堅如磐石般穩固,這時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及君主專制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歷經漫長歲月的演進,直至后來的明清時代,君主專制方才攀至巔峰。
然而,兩漢時期的諸位皇帝,盡管依然貴為至高無上的一國之主,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卻受到了公卿大臣們的制衡。
此間,君權與相權之間的激烈爭斗堪稱封建王朝歷史中的翹楚。
這般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自然而然地催生了皇帝內心深處強烈的危機意識。
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由于此,那些皇帝們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為捍衛自身的地位與權力不得不兢兢業業。
即便是東漢中后期的那些皇帝,主要問題在于年幼時便登上皇位,且壽命大多不長。
若要論及真正意義上的無能昏君,其實并不能全然如此定論。
就拿桓靈二帝來說吧,即便身處已然腐敗透頂、根基動搖的封建王朝之中,他們仍然能夠做出一定程度的掙扎與應對之舉,由此足見其亦不失為具有一定作為的君王。
便是假死被救出來,然后一直痛罵曹魏竊天命還要殺害自己的劉協,雖然當初被傀儡,但在位的時候也想著為百姓做些事情的。
只不過,受限于個人能力有限,終究未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罷了。
至于他們聲名狼藉,口碑極差,重要原因便是實施了黨錮政策,因而遭致眾人的口誅筆伐。
在東漢時期,對于重振皇權來說,黨錮這一舉措雖說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卻能對士人利益造成極大影響。
要知道,這種方法實際上已是桓帝與靈帝在自身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有限的見識下所能想到的最具可行性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