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所率領的這八千江東兵馬,可以說是孫權竭盡全力所能抽調出的最后的機動兵力。
要知道,在此番行動之前,江東的軍事力量已經在多次征戰和平叛中消耗。
然而,為了援助自己的盟友,孫權毅然決然地將這八千精銳一次性全部派出。
這樣的決策無疑是一場豪賭,如果這場戰役最終失敗,那么其帶來的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屆時,江東將會陷入極度被動的局面,他們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去主動出擊對抗外敵。
而此后的漢朝廷,無論是選擇繼續逐步蠶食江東的領土,還是發動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江東都只能坐以待斃,等待著敗亡的命運降臨。
可是,盡管面臨如此巨大的風險,這次對曹魏的救援卻又是勢在必行、不得不打的一仗。
原因很簡單,如果曹魏在這場戰爭中落敗。
那么失去了這個強大盟友的支撐,江東唇亡齒寒,自身也必將難以獨存。
所以說,無論前方道路如何艱險,孫權都必須咬牙挺過這一關,為江東的生死存亡奮力一搏。
毫無疑問,當下江東的局勢可謂錯綜復雜,危機四伏。
對于孫權而言,需要他竭盡全力去拼搏奮斗之處不勝枚舉。
這其中的每一項任務都是如此艱難險阻,非得全力以赴不可。
稍有不慎未能全力一搏并取得勝利,便會如多米諾骨牌一般。
將江東孫吳政權一步步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區別只不過是時間或早或晚而已。
派遣全琮統領八千名孫家子弟兵北渡長江這件事,如果成功,便能避免江東因為曹魏敗亡而敗亡。
但若是失敗,則無疑是加速了走向毀滅的進程。
而孫權親率大軍平定內亂則更直接,若他不能鎮壓叛亂,便會立刻敗亡。
在經歷了一連串拉鋸之后,孫權總算攻破余汗縣,斬首千人。
成功地將那個率先向自己發難的彭綺困在了鄱陽城內。
然而,這座城卻并非輕易能夠攻克的。
一來守城的士兵眾多且眾志成城,二來城中糧草充足,足以支撐長期堅守。
面對這樣一座堅城,進攻難度可想而知。
因此,孫權只得指揮大軍將城池緊緊包圍,試圖通過圍困來逼迫對方投降。
在此期間,孫權更是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城中勸降彭綺。
要知道此時不僅僅是鄱陽一地發生叛亂,就連豫章郡以及會稽郡的南部地區都已相繼爆發了反叛行動。
形勢之嚴峻,容不得孫權有絲毫的懈怠和猶豫。
孫權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并且指著余水發誓,只要對方投降,一起既往不咎。
孫權此刻確實是真心實意地想要盡快重新掌控江東局勢,如今的形勢已經緊迫到了容不得他再有絲毫猶豫和計較個人私怨的時候。
自從西邊的漢軍成功收服了桂陽郡,并將其與揚州南部的叛亂區域連成一片之后,孫權所面臨的困境愈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