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與河內一帶多為廣袤無垠的平原地帶,如果諸葛亮果真被迫撤退,那么他將會面臨兩難的抉擇:
要么留下數量眾多的兵馬,并耗費巨額的錢糧來駐守此地;要么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土地被敵人逐步蠶食并重新奪回。
很明顯,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關系,所以他必然是要攻破眼前敵人,對峙之后他運用了除正面強攻以外的所有進攻策略和手段。
只見戰場上,幾十架威力巨大的床弩沒日沒夜地朝著守軍的營壘瘋狂射擊,那凌厲的箭矢讓敵人戰戰兢兢。
此外還動用了大型拋石機,一顆顆巨石呼嘯著砸向敵陣,很快就將司馬懿布置在外圍的箭樓和營壘統統摧毀成一片廢墟。
面對這等凌厲的攻勢,司馬懿卻并未驚慌失措,而是迅速想出了一套極為地道的應對方法,挖地道。
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深挖戰壕。
他命令士兵們藏身于戰壕之中,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躲避來自漢軍床弩的致命射擊。
如此一來,盡管床弩的攻擊確實給魏軍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實際效果卻相當有限。
它們偶爾能夠成功收割幾條人命,但大多數時候只是對敵方的營壘設施造成一些破壞罷了。
漢軍也并沒有就此罷休,就這樣一點點硬推前進。
每推進一點,諸葛亮便立刻派人填埋坑道,清除那些隱藏在暗處的陷阱,然后一步步小心翼翼地逼近魏軍營地。
甚至會故意將新修的營壘直接建到敵軍眼前,試圖引誘司馬懿派兵出城襲擊。
但無論漢軍如何挑釁,司馬懿始終穩如泰山,堅決不肯踏出陣地半步。
在那巍峨的霍大山之上,遍布著眾多依傍險峻山勢修筑而成的營壘。
這些堡壘堅固且居高臨下,給進攻方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想要攻破它們絕非易事。
漢軍曾嘗試使用強大的拋石機對部分營壘發動攻擊,希望能夠削弱敵軍的防御力量。
然而,每當他們成功地摧毀一部分營壘時,頑強的魏軍總會迅速組織人力進行修復工作。
就這樣,雙方陷入了一場持久的拉鋸戰,最終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
時光流轉,寒冷的冬季到來,凜冽的北風吹拂著這片大地。
漢軍駐扎于南邊,而魏軍則盤踞在北邊。
風向不利,熱氣球難以有效地發揮其作用,這無疑讓漢軍的作戰計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天時在自己,魏軍還有機會,司馬懿一直是這樣暗示自己和麾下將士。
在司馬懿的鼓舞之下,魏軍上下還是比較團結有盲目自信的。
就在司馬懿妄圖以自我麻痹的時候,兩個壞消息接踵而,至猶如兩道驚天巨雷一般瞬間將他徹底震醒。
首先傳來的第一個消息源自東側。
據悉,漢軍已然全面占據了上黨之地,局勢大壞。
上黨的失手,他們大軍的后方頓時失去了重要的屏障,直接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而作為戰略要沖的太原城,此刻也毫無保留地暴露在了敵軍的兵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