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盡管偶爾還能夠做到廣納諫言、兼聽各方之明見,然而更多的時候卻是乾綱獨斷、大權獨攬。
特別是在對待官員貪腐這等問題時,更是毫不留情地上綱上線,全然不顧“水至清,則無魚”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
那么,在滿朝文武百官之中難道就沒有人持有反對意見嗎?
自然是有的,只是眾人都不敢說。
除非他們不要烏紗帽。
大家心里都跟明鏡兒似的,清楚地知曉有東廠這樣一個令人膽寒的機構時時刻刻在監視著所有人的一舉一動。
所以平日里哪怕心中有再多不滿,只要不是迫不得已,能三緘其口便絕不會多嘴半句。
然而,不說話并不意味著大家就真的沒有想要表達自我觀點與訴求的強烈欲望。
此時王基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上奏彈劾。
此一舉動瞬間打破了朝堂原有的沉寂。
一時間,群臣百官不再拘謹,議論此起彼伏。
其中一部分官員對王基的剛正不阿與勇敢直言表示欽佩和贊賞,認為他此舉彰顯了忠臣本色,值得稱贊。
而另一部分官員則為王基的未來命運憂心忡忡,擔心他因這次冒失的舉動而觸怒龍顏,使得自己仕途坎坷。
整個朝堂頓時被緊張與期待交織的氛圍所籠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皇宮里的劉禪身上,等待著他對此事作出回應。
他們此刻內心充滿了極度的緊張與不安,原因無他,只因為這一次,劉禪的行事風格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以往遇到重要事務時,劉禪都會召集群臣共同商議,權衡利弊之后再做出決策。
然而此次,他竟然親自下旨,而且還直接跳過了和群臣商議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毫不猶豫地將此事當作政令予以頒布。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猶如一記重錘,狠狠地敲在了眾人的心間,打得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面對如此變故,大臣們一時間茫然失措,完全不知該如何應對才好。
這種情況意味著,從一開始,皇帝便毫不猶豫地將自身的政治聲望作為籌碼壓了上去。
如今圣旨既已下達,那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般難以收回,而皇帝的心意也顯然早已篤定。
那么接下來又該如何是好呢?
此時此刻,如果這些臣子想要與皇帝展開一場政治斗爭,迫使皇帝收回成命,那就等同于要求皇帝成為那種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的君王。
可是這樣一來,無疑會極大地損害皇帝的威嚴與聲譽。
所以說,在采取任何行動之前,所有人心知肚明,皇帝已然明確告知他們:自己一定會堅定不移地貫徹并執行已經發布的這條命令!
無論是誰膽敢站出來挑戰朕至高無上的權威,都必將遭受來自皇帝最為凌厲且強力的打擊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