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許多文臣武將對班超和班勇這樣充滿大智慧的能人推崇備至,蔣琬、霍弋等人自然也位列其中。
這些前輩們憑借著非凡的智慧與勇氣,幾乎是以一種空手套白狼般神奇的方式在廣袤的西域大地上縱橫捭闔。
他們背靠著強大的東漢帝國,時而巧妙地運用連哄帶騙的策略,時而果斷地施加威脅,更不時親自率領軍隊奮勇沖殺。
將“以夷制夷”的手段運用得爐火純青,可謂是登峰造極,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武和聰慧。
如此輝煌的事跡,無疑為后世立下了一座光芒萬丈的豐碑,成為眾人敬仰和效仿的楷模。
若是后來者當中有人能夠同樣成就這般驚天動地的偉業,那么他必定會立即被封為侯位,并載入史冊,其家族的族譜也將會單一頁。
由于實施了免除賦稅的政策,涼州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得到了顯著的恢復和發展。
而緊接其后展開的,除了河西四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計劃之外,還有小規模的軍事行動。
建興二年的七月末尾,隨著并州上郡正式歸入大漢的統治范圍,新任的上郡太守魏平走馬上任,開始履行自己的職責。
至此,司隸地區完全成為了大漢內部的領土,不再承受來自邊境的任何軍事壓力。
在繁華熱鬧、車水馬龍的長安城,一道重要的詔書從皇宮之中迅速傳出,徑直向著遙遠的河西地區疾馳而去。
此詔書中所傳達的命令,乃是針對那位身兼隴西郡尉,實則正于當地為長水騎兵部隊療愈休整的霍弋。
詔書嚴令其立即行動起來,率領麾下騎兵隊伍火速出征,前往敦煌。
之后,這支精銳之師將穿越雄偉壯觀的玉門關,一路西進,奔赴那個曾經作為西域長史駐地的柳中城。
盡管如今東漢王朝已失去對柳中城的掌控多年,但據先前往返于兩地之間的商隊帶回的消息稱,在這片土地之上,依然生活著為數眾多的漢人。
遙想當年,東漢中央政府雖早已撤出西域,但地方政府對于該區域的管控卻并未戛然而止,而是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東漢末期,當最后一位經官方正式任命的敦煌太守尚存于世時,那些原本歸西域長史管轄的地域皆交由敦煌太守全權監督治理。
彼時,敦煌太守不僅會定期派遣軍隊前去巡邏視察,以維護當地的治安與秩序,而且還積極推動各項建設與發展事宜。
然而,隨著這位敦煌太守的離世,后續便再無人繼續履行巡查之責。
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漢人選擇留居于此,并在此地繁衍生息。
既然這座城池系由漢人所建,且城中居民也多為漢人,那么讓身為漢人皇帝的劉禪重新將此地納入統治范圍,豈不是順理成章之事?
無論如何,劉某人已然將柳中城視為自家所有之物。
如今漢軍前去視察并占領這座本就歸屬于他的城池,又怎會存在過錯呢?
就在此時,朝中竟有官員向劉禪進言,勸其切勿如此匆忙地著手經營西域之地。
這些大臣們所持觀點認為,當下漢帝國于東南以及東北地區均面臨著戰事。
倘若西北部再度爆發爭端,恐怕將會過度消耗國家實力,從而對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且說那廂王基剛提議暫停部分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而這邊皇帝卻意欲開辟新的戰線,莫非此乃陛下針對前者所做出的一種回擊之舉?
面對眾臣的勸諫與質疑,劉禪果斷地下詔至尚書臺,清晰明確地闡明了自身的立場與態度。
“柳中城曾為前漢時期戊己校尉所堅守之城池,此地向來都是我華夏大地之一部分,亦是漢家領土。我朝作為漢室之正統傳承者,柳中城自古以來便毫無疑問地歸屬我大漢,乃是不可分割之整體。”
“朕派遣軍隊前往占據此城,實乃天經地義之事,究竟何錯之有?至于西域諸多國度,又憑借何種理由膽敢擅自挑起戰端、抗拒我堂堂王師?”
既然皇帝的決心已定,義正言辭,不好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