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就當下局勢來看,漢軍獲得大批援軍支援后,實力大增數量增長之快燕軍始料不及。
如今,漢軍規模已遠超駐守新昌縣城的燕軍,且從四面八方對其形成合圍,大有不放過城中任何人之意。
若仔細盤算,或許襄平城能堅守的時間會稍長一些。
然而,不論是襄平城內眾多將士的家眷,還是被困新昌城中的公孫淵,只要其中一方不幸落入漢軍之手,那么燕國便等同于亡國。
此次戰役中劉禪親臨襄平城下,坐鎮指揮對公孫淵老巢發起的猛攻。
守城的燕軍不斷遭受漢軍遠程攻擊,城中頓時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無數房屋被烈火吞噬,化為一片廢墟。
更為棘手的是,這些兇猛的火焰竟無法用水撲滅。
好在眾人束手無策之際,有人偶然發現可用沙土覆蓋的方法遏制火勢。
這才使燕軍得以勉強守住襄平,避免了這座素有遼東第一大城之稱的城池毀于一旦。
然而,這樣終究無濟于事。
永不停歇的狂轟濫炸,楊祚猶如被遺棄的孤舟。
更可悲的是,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援軍。
這無疑是令人絕望的絕境。
雖說公孫淵之前派使者去請高句驪和扶余國認清局勢,一起抵抗漢軍。
可顯然高句麗對干掉他更有興致,大不了就跟以前侍奉漢朝一樣,當個朝貢國,又不是沒當過。
扶余國的攝政倒是有點小糾結,因為他自己有公孫氏的血統(他奶奶是當年公孫度嫁給夫余王的宗女)。
而且魏文帝曹丕延康元年(220年)三月的時候,夫余國還曾向魏派使臣,稱臣納貢。
他雖然根本沒打算救公孫氏,可又擔心漢朝廷會因為這些事找他麻煩。
那劉禪會不會找他麻煩呢?
答案是,必須滴。
劉禪深知歷史的教訓,他決計不會效仿司馬懿那般行事。
司馬懿對遼東的處置,可是間接地為中原王朝縱容出了一個心腹大患。
他對那開發艱難且氣候嚴寒的遼東地區置之不理,將整整三十萬漢人遷移至內地。
如此一來,便是將遼東這塊土地遺棄,迅速淪為高句驪和扶余的歡樂天地。
這些外族勢力趁機占領遼東,并在此地大肆擴張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實力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了能夠拖垮隋朝的東北霸主,坐擁六十萬的兵力。
幸虧隋唐國力強盛,兩代的四位皇帝不得不屢次調動全國的兵馬,全力以赴地展開征戰。
戰爭前后持續了長達七十年之久,期間,因戰爭而直接折損百余萬人口。
劉禪下定決心,絕不能給自己的后世子孫遺留這般巨大的威脅。
要將那些周邊的民族一一吞并,使其融入到大中華,共同繁榮的大家庭之中。
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確保華夏大地的長治久安,讓東北地區永遠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建興十年八月初二這一天,陽光透過云層灑向大地,但對于燕軍來說,卻是一片黑暗與絕望。
劉禪深知戰機稍縱即逝,于是,果斷地下達了總攻的命令。
同一時刻,新昌城外也接到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