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朝廷外封諸侯王已經形成了標準的制度。
諸侯王享有的權力和義務以西周分封的諸侯為基礎,進行了適應時代的改良。
比如諸侯王嗣子都要入太學學習,并取得優秀畢業生資格后,才有資格繼位。
比如每年繳納貢賦、上表述職,諸侯國的國相由朝廷派遣等等。
加入到大中華貿易體系中,用自己的地方特色商品賺取天南海北的錢。
而宗主國朝廷將會提供三師的兵馬,以及一萬戶人口為他們的天使投資,助他們打開局面。
一師兩千五百人,三師分別為步兵師、騎兵師(看需求而轉化為水師)、弓兵師。
一年后,建興二十年夏,碣石港再次旌旗招展。
兩百艘戰船整齊排列,桅桿如林。
劉璿站在旗艦定遠號上,看著甲板上操練的水師將士,也是心潮澎湃。
北洋水師兵馬將會護送他前去建國就藩。
大王,水師都督丁奉上前稟報,所有戰船均已就緒,糧草充足。東瀛向導也已準備就緒。
劉璿展開一幅海圖,這是根據倭國流亡出來的浪人提供的信息繪制的。
上面詳細標注了對馬島、九州島等地的地形,甚至還有邪馬臺國的王城位置。
劉璿與自己的南莒國將軍關樾對視一眼:傳令,啟航。
于是艦隊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先抵達半島南端,然后首先攻占對馬島,并以此為跳板,進去九州、四國島。
島上只有少量倭人守軍,見到龐大的漢軍艦隊,不戰而降。
關樾在此建立補給站,同時派出斥候偵查九州島的情況。
一個月后,艦隊開始嘗試登陸九州島。
當地部落首領試圖抵抗,但在漢軍的強弓硬弩面前不堪一擊。
關樾按照劉禪的指示,對抵抗的部落,立刻滅掉。
消滅掉抵抗者后其余人,全部抓為奴隸,修城鋪路開荒,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
就在關樾滅掉六個本土部落,并大力在九州島西北沿岸建設‘望鄉城’的時候,邪馬臺國的使者到了。
公孫康曾派公孫模領兵振興扶桑的邪馬臺國,史稱“右折燕齊,左振扶桑,凌轢沙漠,南面稱王”。
后來邪馬臺的女王卑彌呼還派出遣魏使,覲見過魏帝曹丕。
她是個非常懂得在該跪下的時候跪下的女王。
使者是個矮小的老者,操著生硬的漢語:我國女王卑彌呼,愿永世稱臣,歲歲納貢。
關樾看著使者獻上的貢品珍珠、珊瑚、漆器,還有一封用漢字書寫的國書,陷入了沉思。
上面的印章文字赫然是‘漢委奴國王’,還是漢光武帝劉秀賜予的。
那么,咋辦?!
這種事情便已經不是關樾這個級別的能夠處理的了,只能立刻上報朝廷。
三個月后,關樾在已經建設完畢的望鄉城,等到了朝廷的回復:
承認漢委奴國王為大漢的藩屬國,并建立朝貢關系。
同時,為了促進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以及維持東瀛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朝廷特委任一名征夷將軍,賜開府。
如西域都護幕府,職責是監督調停諸國。
邪馬臺國獻出瀨戶內海沿岸一座城池(后世大阪一帶)為征夷將軍幕府駐地。
征夷將軍是司馬昭。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