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南詔國頻頻對大唐發難,使用的是文武兩條道。一面傾其國力在西川反復拉鋸;另一面也不斷地給唐王朝遞交國書,進行外交戰、輿論戰,送來的信函中,措辭多有怨恨指責,“我們強烈譴責我們嚴正抗議”唐王朝對此默然不答。
宰相盧攜奏道“南蠻固然是顛倒黑白、無理取鬧,咱天朝本不屑與之扯淡,才保持沉默。但如此一來,這幫蠻夷還以為咱是理屈詞窮,無可辯駁呢。咱就從頭捋一捋,歷數天朝對他們祖宗十代的恩德,以及他們現在的忘恩負義。罵他這個白眼狼一個啞口無言。”
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公元649年,細奴邏自稱“南詔王”,653年遣使來大唐朝貢,表示愿意歸附唐朝,當時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封他為巍州刺史;大唐與南詔確立了宗藩關系;一代
674年,細奴邏病亡,兒子邏盛炎繼位;二代
712年,邏盛炎親赴長安,覲見初登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途中染病,病逝于長安,兒子炎閣繼位;三代
同年,炎閣去世,弟弟盛邏皮繼位;四代
特殊說明由于炎閣在位時間很短,后世學者通常將其省略,以盛邏皮為第三代南詔王。為了彰顯天朝大國對他們的恩惠,我故意特別嚴謹地算上他,以增加代數。
728年,盛邏皮病逝,兒子皮邏閣繼位;五代
皮邏閣是南詔最有影響力的一代國王,正是他在大唐王朝的支持下,吞并了其他“五詔”,完成了洱海地區的統一,為后來的南詔國奠定了基礎,他相當于南蠻版的秦始皇。
748年,皮邏閣病逝,兒子閣羅鳳繼位;六代
779年,閣羅鳳病逝,孫子異牟尋繼位;七代
808年,異牟尋去世,兒子尋閣勸繼位;七代
809年,尋閣勸去世,兒子勸龍晟繼位;八代
816年,勸龍晟被弒,弟弟勸利晟繼位;九代
823年,勸利晟去世,弟弟勸豐祐繼位;十代
859年,勸豐祐去世,兒子世隆繼位;十一代
以上,就是宰相盧攜所提到的“十代恩”。除了世隆和他爹勸豐祐,與唐為敵外,他們八輩兒祖宗都受大唐的恩惠,都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做著大唐的藩屬,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稱臣納貢,都是乖寶寶。
世隆這小子,數典忘祖沒有大唐對他們十代先人的支持,哪有他們南詔國還好意思下國書指責大唐既然想講道理,那咱就捋他們家八輩兒先人。
朝廷深以為然,是時候跟南詔好好掰扯掰扯了。
宰相盧攜又奏,說不能以中央朝廷的名義回復,那樣就太給他們臉了,抬高他們的身價,默認了他們與天朝平起平坐的政治外交地位。哼,番邦小國把草稿下發給西川節度使高駢、嶺南西道節度使辛讜,讓他們照抄下來,然后讓他們以地方節度使的名義發給南詔就行了。
于是,成都前線的高駢才得到這封公函。
抄寫的工作當然不是高駢親自完成有專人負責謄抄。高駢在一旁側頭看著,不禁頻頻點頭稱贊,“還是朝里這幫翰林學士們厲害罵人都不帶臟字兒的,瞧這街罵的,之乎者也矣言哀哉,四六八句兒的,對仗工整,頂針續麻,排比比喻,一語雙關太有水平了,沒文化的都不一定能看懂”
自從南詔克星高駢入駐西川,南詔暫時停止了軍事進攻,使得西川地區暫時處于和平發展時期。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